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6 08:41
摘要:大多数风景名胜区内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存在,正视风景区内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时风景区内农村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发展模式来确立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定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景观化。来实现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性转变;通过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来完成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区的合理补充与相互促进;通过鼓励社区参与分享风景区发展成果,来促进农村居民与风景区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农村与风景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风景区;农村;新农村建设
据统计,66%的风景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A/kin2,风景区内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和居民存在,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不同于城市空间,农村拥有广大的区域。包括作为居民聚落的村庄,以及村庄以外的农田、草原、森林等非城镇区域旧1。风景区内农村作为风景区内的特殊资源,应与风景区风貌协调一致。如何在保护风景资源的原则下,合理利用资源,促进风景区内农村的发展,与当地居民共享风景区发展成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风景区内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发展模式定位缺失风景区内农村具有普通农村的普遍性,也具有风景资源保护的特殊性,在发展和保护的拉锯中,部分农村缺乏风景资源保护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沿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模式,放弃了在时代变迁中重新定位的机会,同时也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造成了难以修复的负面影响。当本地资源和传统劳作方式不足以供养居民的时候,大量居民外出寻找机会,造成“空心”现象,导致村庄民居逐渐废弃,传统风貌逐渐消逝。
1.2村容村貌与风景区景观风貌不协调随着人口增长,部分风景区内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村庄往往出现乱搭乱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民居格局逐渐外扩的现象。居民出于建房成本的考虑,容易选择相对廉价、施工简单、量产的材料和工艺,削弱了风景区原有的特色乡土氛围。而部分经济较富裕的村庄,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引,往往盲目追求建筑体量大型化,建筑外饰华丽化,建筑庭院硬化,使其陷入既非城市也非乡村的尴尬局面,与其外部风景区景观风貌不相协调。
2风景名胜区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2.1因地制宜地选择
农村发展模式在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方向性引导下,风景区内农村发展模式的确定需要建立在掌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普查登记(包括民居建筑的数量规模、结构类型、破损程度、风貌状况、可利用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资源整理和评价(包括资源的分级利用评价和建议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开发的合理利用模式o”。位于生态保护区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的村庄应建议搬迁;位于史迹保护区的村庄,可利用现有古建筑展示风景区历史文化价值,对价值一般的老建筑进行合理功能置换;位于游憩区的村庄,可进行适当的缩减和控制,严格控制建筑风貌;位于一般控制区的村庄,可适当开展乡村旅游;而位于风景区外围的村庄,作为重点发展区,可大力发展宜农产业。农村周边风景资源的价值等级和保护要求作为重要的限制因子,进行土地适宜度和承载力分析,确定农村建设用地的发展策略和利用强度bJ。
2.2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和景观化
随着现代社会对农业需求的扩张,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步向现代农业生产线转变。在坚持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风景文化传承的原则下,对农村生态要素进行分析和提炼,将气候、水文、地形等各要素空间分析图进行迭置,可构建最安全适宜的景观生态用地格局‘“。农业产业结构需要首先确定主导产业,并通过研究其产出物、废弃物和副产品,逐步确定辅助产业,在注重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景观肌理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保育与资源多重利用相结合。例如紫藤山生态养殖园根据地域结构特征,划分了原生态保护区、山林生态恢复区、湿地生态恢复区、生态养殖区、生态游憩区和生态服务区6类不同功能的生态管理区。利用原生态保护区、山林和湿地生态恢复区,涵养水源,为生态养殖和游憩构建绿色屏障和活水源库。生态养殖区进行综合养殖;生态游憩区提供休闲养生、素质教育、科普展示、观光游览等游憩活动;生态服务区承担研发培训和餐饮购物功能。在兼顾景观视觉效果、游憩活动适宜性以及养殖适宜性的需求的同时,形成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景观,促进风景资源保护悼。
3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正视风景区内农村作为村庄发展的普遍性和保护风景资源特殊性,统筹农村发展和风景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寻求风景资源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道路上,根据区域特点,选择相应的农村发展模式,是为了确立合理的定位;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景观化,是为了顺应现代农业生产转变,形成市场导向的生态生产景观;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是为了农村资源合理转化为对风景区进行合理的补充和相互促进;而鼓励社区参与分享风景区发展成果,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村居民保护风景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农村与风景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宏.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2(1):16.
[2]张泉.村庄规戈lj[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欧阳奇高.北隶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8.
[4]曾彩桦.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与居民权益保障的冲突与协调[J].中国园林,2013(7):54—57.
I5]陈战是.农村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研究——风景名胜区内农村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园林,2013(7):51—53.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研究 下一篇: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