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5 09:15

  摘要: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种植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北宋以后逊色于南方。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史;农作物史;种植技术史;河南;三至十二世纪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绪论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一)研究依据三至十二世纪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大多时间在河南地区,北方精耕细作农业定型也在这一时期,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该地区三至十二世纪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1、关于时间的界定三至十二世纪,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在河南,在集权国家体制内核心地区的发展具备较为显著的优势,因此选择这个时间段河南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较为典型。再者,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汉至唐时粮食作物以粟、豆为主,唐末宋初小麦成为主粮,粟退居杂粮,豆成为副食,退出粮食作物行列,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技术是促成作物结构转变的基本因素,因此对这一时期技术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梳理是必要的。

  2、关于河南的说明农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区域农业研究,施坚雅曾经说过界定一个研究单元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一个适当途径,这种研究单元“是一些具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所综合而成的经济区域”①。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农业史领域,选择一些具有雨、热、水、土相似特点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二)研究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方厩,一是对于河南来讲从汉末到北宋这是北方传统旱作农业的关键形成期,以此时段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分析,能更好的把握这个变化的过程,填补了三至十二世纪关于河南农业研究的空白。二是,以种植技术为主线,运用相关农学及生物学知识分析辨明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弥补了以往研究之不足。三是,三至十二世纪伴随人地矛盾的突出,河南境内以及黄河上中游的农业开发力度加大,对资源的任意索取最终导致这一地区的环境发生了质的转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技术相应出现改变,揭示这一过程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虽然几经战乱,但农业依然在坎坷中顽强进步。在环境及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北方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内逐渐定型,对这一重要过程,已有众多学者给予关注和研究。日本学者西嚼定生的《中国经济史研究》①有部分涉及,美国历史学家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KarlAugustWittfogd)的《东方专制主义》@在论述国家与治水关系的过程中部分内容涉及到水稻的情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六卷植物、农业分册中也有相关内容的论述,鉴于农田水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李约瑟也对它做了深入研究。国内研究相对丰富,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农田水利及农田环境三方面。

  第一章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动植物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等环境因子,环境因子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有着明显的时间变化,形成光温水湿等因子的年节律和日节律,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也形成了像潮汐这类月律,生物组分形成相适应的节律,表现出不同的时相。在安排农业生物品种的种养季节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时间节律。这些时间上的差异是实施农艺措施的重要依据。①由此出发,本文以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种植农业为研究对象,必然要首先考察农业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河南的气候与土壤

  一、冷暖交替的气候

  华北平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属暖温带的半干旱季风气候。雨量稀少而分配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夏季气温高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很少降雪,年平均降雨量约500毫米左右,雨量多集中在6、7、8月,春季的雨量只占全年雨量8一10%,同时春季温度上升快而蒸发量大,加以大风多,更增加了春旱的严重。自12万年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交替,殷商时期温暖持续到周朝初年,此后温暖寒冷交替,春秋之后转暖,持续到西汉,东汉开始气候整体趋于寒冷。@河南的考古资料也证实了这个变化。从古植物分布来看,“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殷墟遗址的晚商地层中收集到一批植物种子,经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除粟、小麦、黍等农作物种子外,其他有蓼属、莎草属、菟丝子属、藜属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狗尾草、马齿苋、李属种仁(杏仁或山桃仁)以及禾本科植物等。其中莎草属、蓼属等均属于温带或热带,生长在潮湿的沼泽地,水沟或田问路边的草本植物”@。另外,竹子也是气候偏暖的象征性植物,“1990年,安阳郭家庄M160中发现一件细竹篾编织的小竹篓”④,可见商代安阳应该是有竹子分布的。从古动物分布来看,“仅据1937年以前所获资料鉴定,即辨出圣水牛1000头以上,此外还有獐和竹鼠等”@,水牛是生长于温暖的水网地带的动物,现在河南以饲养黄牛为主,而水牛基本分布在淮河以南,而獐基本是生活在沼泽或灌木丛中,竹鼠目前以四川分布最多,另外,从殷墟出土的鱼骨来看,竟有鲻鱼鱼骨,鲻鱼是咸水鱼,一般分布在亚热带沿海或者是江河入海处,从鱼类不宜长途运输的角度来考虑,当时鲻鱼应该也是生活在安阳的,因此,综合上述信息可见,晚商时期的安阳一带气候状况应该是类似与今天的长江流域,温暖而潮湿。商代以后,气候有一个逐渐干凉的转变,这种变化在孢粉研究中可以得到证明。新乡辉县境内出土有全新世古沼泽沉积物的孢粉,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也有孢粉出土,关于这么孢粉的研究为复原商周时期河南的气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样品中共获得31个类型的孢粉,计乔木n个属,灌木及草本14个科、属,蕨类5个科、属或纲,这一孢粉谱总的特点是木本花粉居多,草木其次,蕨类孢子晟少。其中传播距离通常为数公里的栎、榆、椴、胡桃、枫杨等的阔叶树花粉,反映了盆地周围低山丘陵上分布有偶含常绿栎的落叶阔叶林植被,蒿、藜的花粉属原地撒播花粉,显示的是盆地草原植被面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孢粉随着时间发生类型和数量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木本花粉大约在相当西周早期阶段明显减少,而喜干凉的蒿、藜、禾本科花粉与卷柏孢子的数量增加,反映了晚上时期的温暖适宜气候在西周时期逐渐转为干凉”①。

  二、土壤概况

  河南省土壤分布,从地带性土壤来看,“伏牛山脉主脊南侧1300m以上,东接沙河与汾河一线以北,京广线以西为棕壤与褐土,棕壤多分布在800—1200m以上,以下多为褐土;该线以南为黄棕壤与黄褐土,黄褐土靠北部与基部,黄棕壤在南部与上部,海拔1300m以上山峰有棕壤出现。在全省石质低山丘陵区广泛分布着石质土与粗骨土,京广线以东广大黄淮海冲积平原主要分布着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而砂姜黑土多分布在平原低洼处。黄河两侧与故道背河洼地,多分布有盐渍化土壤与盐渍土,黄河故道沙丘多分布着风沙土。其他地区河流两岸多有潮土呈带状分布,南阳盆地低洼处有砂姜黑土的大面积分布,河流两岸及河南北部有水源处有水稻土零星分布”@。

  第二节河南境内的河流与湖泊

  三至十二世纪初期河南境内河流与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植被完好,几乎是一派南国水乡风景。后期伴随政权中心东移,人口增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南境内黄河含沙量增大,湖泊淤塞严重,加上人为开垦,湖泊逐渐由大变小,分散,由深变浅,向沼泽地、下湿地发展,最终成为耕地。相应地,农业种植也发生了变化,水量丰富时稻作发达,沼泽地种植菱藕,转为耕地后逐渐以旱地农业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北方旱地农业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的原因。东汉以前《诗经》、《周礼》、《吕氏春秋》、《汜胜之书》都以关中地区为描写中心,从《四民月令》开始转向黄河下游,《齐民要术》以山东为中心,这些古籍区域的转移过程也是环境因子制约农业技术选择的一种反映。本节着重说明河南的水环境。

  第二章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麦作技术

  麦本是外来作物,进入中国后沿“新疆一青海、甘肃一陕西呻中原”路径传播。本文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冬小麦即宿麦,秋冬播种,来年初夏收获,与稻可以形成两年三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这是冬小麦规模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魏晋以前小麦种植技术缓慢发展

  小麦传入中国后,其地理分布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发生了变化,“分布范围出现整体东移,表现出以今河南、山东为主产区的分布特征”。,韩茂莉在研究中还指出冬小麦种植区的东移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自然与社会原因,“这是基于冬小麦生态属性与地区社会发展支撑下的人口规模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唐以前河南境内粮食作物仍以粟为主,小麦受到加工工具和面食制作技术的限制发展缓慢。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麦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麦栽培技术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于粟黍等农作物,小麦对水肥的要求较高,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与华北的雨季又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因此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麦作的发展。为了解决干旱的问题,人们在想尽办法利用可用水源的同时还从土壤耕作入手,寻求抗旱保墒的农艺措施,《齐民要术》代表了魏晋时期北方麦作的最高水平,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或依据亲身实践、或访之老农,态度可谓严谨,书中对《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均多有原文抄录,并未做不同的说明,从农书流传的特点可知,《齐民要术》中所记录的农作技术史通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因此,在没有更为确切的关于此时期河南农事专书的情况下,本节写作主要依据《齐民要术》的记载,并尽可能的参阅其他史料。根据贾思勰的记载,此时期耕耙耱早作体系完善,为麦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粟、稻、豆种植技术

  因地适宜是农业发展的原则之一。《说苑》:“山川污泽。陵陆丘阜。五土之宜。圣王就其势。因其便。不失其性。高者黍。中者稷。下者杭。蒲、苇、营、蒯之用不乏。麻、麦、黍、梁亦不尽。”根据地形、土壤、水利条件安排适当的农作物种植才能得到较好的收成。河南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多样的地形资源,且三至十二世纪水资源丰富,因此农作形态丰富,兼具水旱特色。本章以粟、稻、豆为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l】(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口咽.长沙:岳麓书社,1995.

  【4】(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唐)李延寿.北史[1咽.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二)专著

  【1】(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悉瑞森,邹如山等译.东方专制主义一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嗍一匕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日)冈元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品物图考嗍.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日)西幅定生著,冯佐哲等合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上一篇:陕西省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途径 下一篇:“三农”抽样调查中的多重抽样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