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0 08:25
摘要:在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持续退化的自然环境等问题,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泉州市地区生态茶园、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不断推广,喷灌技术、滴管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科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政策与农业资金的投入,使得泉州市农业以及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生态农业是从整体的系统出发,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等原理,在农业系统内发挥地区资源固有的优势,实现农业的生产、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能源物质的有效利用,实现显著的效益。生态农业具有模式的多样性、系统的综合性、结果的持续性、产出的高效性、系统的稳定性等特点。本文通过阐释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剖析南方“猪一沼一果”模式、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牧草一鹅—鲜食玉米”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生态观光农业模式等生态农业的典型发展模式,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泉州市;生态农业:模式:SWOT分析;建议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I研究背景2010年国务院发布面源污染普查报告,农业成为我国面源污染最主要的来源,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现代化农业因污染的存在而使农业的正外部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在三四十年前的农业,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创造“正外部性”的行业,虽然农业所创造的效益并不明显,但因直接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所以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对于传统农业创造食品安全的第二重“正外部性”,现代农业更是有许多需要规范的地方。
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生态农业是农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研究泉州市生态农业,因泉州市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多方面优势,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SWOT分析为泉州市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战略选择,更好地弥补当前对泉州市生态农业研究的不足。(2)现实意义:研究泉州市生态农业,就泉州市而言,能更好的促进农业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为市民提供更有保障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泉州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促使各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形成更好的生态农业效益。
1.2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1.2.1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1924年,德国农学家鲁道夫·斯蒂内口3倡导农业具有持续性发展的思想,由此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1962年,RachelCarsonHl经过对农业长达四年的实地考察调研,写出《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在文中描写了对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超量施用DDT等农药所导致动物灭绝的生态灾难,该书的问世引起了人类对生产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的极大反省,同时也标志着人类首次将目光聚焦到生态问题上来。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畸1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认为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量就可以生产出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但不提倡介入农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石油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弊端凸显,生态农业得到更快地发展,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研究、试验生态农业做了许多尝试,其试验表明:农业生产在杜绝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情况下,农作物的产量并不比使用化肥与农药的农场少,而且所产出的是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因而农产品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数倍。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ⅢOAM)成立,该联合会呼吁保护农业自然环境,提倡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1981年,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hington)认为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系统内部能够依靠低的能量输入就能够实现农业系统的运行,具有经济产出的功能,又具有观赏性的小型农业。1996年,MelindaLaituri以外塔可诺市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为例,提出城市发展要引进生态经济的观念。2000年,肯尼亚学者CherylA.Palm陆1等人对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发现,在热带农业的生产中,有机物同样具有保持土壤肥力与促进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作用。SaraJ.Schen和JeffreyAMeNeelyn12002年出版了《生态农业一养育世人和保护野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选择》,该书在文中表明发展生态农业与保持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并在文中提出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
1.2.2国内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1年,北京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即“能够促进生态和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保护资源环境和符合区域优势原则的农业技术体系”。此后,随着高层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对生态农业的研究便进入一片新的天地。
2生态农业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生态农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生态农业概念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由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于1971年正式提出,提倡将化肥、农药、激素及生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控制在较少的范围内,土壤肥力的保持通过不同作物间的轮作来避免土壤元素的偏缺,同时依靠作物的秸秆还田、种植和施用绿肥等方式来提高土壤的肥力,作物病虫害提倡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及性诱捕激素等方式来防治。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提出在农业生产要最大化的降低人工干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的污染,避免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及农田系统物种的的单一化,大力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潜力。1992年6月,随着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生态农业在世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不同的国家生态农业有不同的称谓,如欧洲国家普遍称为生物动力农业、反石油农业等,日本称为自然农业,而美国称之为有机农业等。虽然发达国家对生态农业有不同的称谓,但其实质都是对石油农业、高投入农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所提出的,实现对农业生产中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农业系统内的良性循环与自然环境的保护。
2.1.2生态农业特征
(1)模式的多样性。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将传统农业的精髓与现代化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形成多样且独特的发展模式,如“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林姜间作”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等,模式的多样性使得各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二三产业的发展。
(2)系统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为基础,以生态经济理论作为指导,遵循可循环、整体性、再生性及协调性的原则,对农业或农村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布局,形成农、林、牧、渔业与二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实现体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协调,达到整体产出水平大于部分产出水平的效果。系统的综合性是在农业大系统的范围内,生物之间、非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农业区域内的农田、河流、草地等要素与农业经济、农业技术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
2.2生态农业相关理论基础
2.2.1生态经济理论国际上最早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始于1962年,出自蕾切尔·卡森(R.Carson)所写的《寂静的春天》,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逐步关注与重视。在书中揭示农药的大量应用对自然界所产生的污染,波及对人类和生物链上其他生物所造成的危害。1968年,又一本在世界范围引起极大关注的著作一《宇宙飞船经济观》,作者肯尼·鲍尔丁首次提出生态经济,他将宇宙飞船形容成地球,飞船是一个隔绝的独立系统,只有消耗内部贮存的资源才能不断运行,但随着时间的无限延长,宇宙飞船最终将因为耗光内部资源而毁灭,同时他又指出如能实现飞船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将能延长宇宙飞船的寿命。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在自身经济体系内,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社会历史生存发展才更具有可持续性。1985年,《EcologicalEconomics))生态经济杂志在全球出版并宣传与生态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内容: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即ISEE的成立,随着该学会的成立,生态经济的理论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并被逐渐受重视。
2.2.2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的原理是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上能量呈金字塔传递,人们根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种群之间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这一有机整体融合了人类的物质生产需求,因而这一生态系统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所以它既有人为控制的过程又有来自自然规律的约束。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是其稳态机制,同时是农业生态系统持久性生产力的动力因素。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输入及输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促进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循环利用,合理制定能量的输入机制,以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
3泉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泉州市生态农业基本概况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行政区划内山地、谷地、丘陵等地形相间分布,由西北的山地、丘陵向东南沿海平原过度,山地、丘陵分布最广,山地面积不少于1000万亩,农田面积217万亩。随着泉州农业的发展,培养出的众多农业品牌不仅在省内全省地位突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依托具有县区特色的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实现较为平稳的发展。
3.1.1农业2012年,泉州市农业生产总价值约282亿元,产值比2011年增长1.7%,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1915元,收入比2011年增长12.6%。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出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省级龙头企业,155家市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占全省首位。2012年,在食品产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不少于2000万元的有214家企业,年经济生产总价值约552亿元,涉及农产品加工的产值约为150亿元。泉州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并纵深开发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永春县在发展芦柑产业的同时,为延伸芦柑产业链,引进汇源食品饮料公司,饮料公司的引进能够更好地缓解芦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芦柑的加工深度,实现芦柑产业更加平稳地发展;安溪茶叶发展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带动茶叶饮品、茶具、茶食品等系类产品的配套发展,化单一茶叶饮料为多种产品形态,实现茶业全产业链发展,满足市场的各类需求。农业“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到2012年底,拥有32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1个绿色食品标识认证,11个有机食品标识认证。在农业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泉州市持续加快各地区生态县、生态乡(镇)的建设,加快“三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2013--2015年泉州市安排1-3亿元资金扶持农业发展,到2015年将建立3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3个绿色食品基地县。
3.1.2林业泉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山多丘陵的地形条件十分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与林业的发展。森林是林业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功能,如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调节小气候、具有一定密度的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等等,同时在减缓全球变暖、修复生态环境、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林业对泉州环境容量起到保障作用,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69.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3.5%,森林覆盖率58.7%,林木总蓄积约1960万立方米。近年来,泉州市林业产业发展很大,有林业公司不少于1200家,林业主导产业不断完善(如木材加工,果品储藏加工,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森林旅游等)。2012年,泉州市有关林业的生产总值约700亿元,发展出众多林业龙头企业,还出现拥有技术与资金优势的林木加工群体,提高了林农收入,增加了财政税收。另外,除单纯的林木生产外,丰富的森林资源提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条件,林下经济摒弃历来传统的林木生产,开辟出发展林业的新思路,拓宽林业资源的发展空间。
3.2泉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1泉州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分析(1)良好的区位及优越的自然条件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金三角经济发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动车、高速公路、海陆航运等便捷的交通连接厦门市、漳州市、莆田市、三明市等福建各地市,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引流条件。另外,泉州濒临台湾,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中引进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近邻优势;同时在台湾有泉籍侨胞900多万人,侨台同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泉州发展生态农业的组成力量。
3.2.2泉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劣势分析(1)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发展生态农业要求劳动者的整体发展素质更高,需具备系统的生态理论基础与丰富的生态农业发展实际,是知识型、开发型的综合性人才。生态农业从业人员需要懂得作物催芽、育种、出苗管理、间苗、定植、生长期温湿度管理、动植物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等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懂得农产品市场定位、市场开发、农产品销售推广等市场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熟知生态农业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衔接与构建,从而实现生态农业流畅的运营发展与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但泉州市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的现实情况,使得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存在劳动力的短板,留守农业、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越来越少,农业退居副业。仍有从事农业耕作的人员以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辈为主,农村知识青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到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堪忧,而有生态农业方面实践与掌握有关生态农业方面技术的农民更是短缺,这些都成了发展泉州市生态农业的瓶颈。(2)生态农业产业链短生态农业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主要是以农产品的浅层次的初加工为主,以农产品的最初形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不够,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产品附加价值有限且不易贮藏。另外,发展生态农业缺少有经验的农业公司参与,导致发展初期以模仿为主,只有绚丽的噱头,发展脱离实际,没有真正的农产品产出,即使有产出也只是农产品的粗浅形态,缺乏发展特性,更缺乏对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思考与资金投入,导致农产品差异化不足,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降低生态农业发展效益。如芦柑、黑鸡、茶叶等生态农产品,在市面上缺少产品的延伸,多为产品的原本形态面市。另外,泉州市生态农业与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链接不足,未能形成复合型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常见的形态多为农家乐、休闲农场等,延伸出的内容以果蔬采摘,观光旅游等为主要活动。生态农业产业延伸的短板短板制约了生态农业更深层次的发展,影响生态农业与-Z产业之间跨界创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降蕴彰.2亿亩耕地存生态风险财政将年投数百亿治理[N].经济观察报。2014-04-07004
[2]卓海华,刘小梅,欧伟,杨琼荣.海南省部分出口食品中BHC和DDT残留量检测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2:128-132
[3]郭素芳.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条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406-409
[4]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06:179-181
[5]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07
[6][7]陶暹光,刘渊,涂沁.九江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与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08:362-365
上一篇: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利润 下一篇:青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