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8 09:10
[摘要]河西走廊凉州区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调水保生态的重要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本研究立足凉州区自然资源优势,从区域水土资源现状、限制因子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以水资源高效永续利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农畜产品质量监控、农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为基础的六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总结得出了区域内农业生态循环模式资源配置关系。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关系;凉州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主要制种基地和粮棉基地之一,属典型的绿洲农业区,其总体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荒漠化程度高、地广人稀,无水即成荒漠、有水则是良田,对水资源的依赖性特别强…。我国绿洲农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6,集中了后备宜农荒地的30%左右,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潜力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主要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内陆灌区、内蒙古的土默平原灌区和河套平原灌区及宁夏的银川灌区,各绿洲区内自然、经济和技术等条件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调水保生态的重要区域,也是河西地区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农业区。因此,以河西走廊凉州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区域资源现状、优势及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研究探索不同于规划意义上、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提出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生态环境资源现状
1.1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短缺,农业用水是主体。凉州区自然降水年均仅160mm,蒸发量达2020mm,农业用水完全依靠灌溉。区内地表水源主要来自石羊河水系的祁连山冷龙岭的黄羊、杂木、金塔、西营4条内陆河流,年径流总量为9.0亿m3,多年平均渠首引进水量为6.8亿m3【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祁连山雪线上升,石羊河流域源头来水逐年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祁连山雪线上升了40m,相应地石羊河流域的平均来水量由17.8亿m3减少到11.o亿m3左右,加剧了该流域水资源的短缺。目前,该区域生活、工业、农业、生态需水比例为2.20:2.75:89.42:5.63,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90%¨J。
(2)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节水潜力大。凉州区现有人口102.2万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18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m3的38.3%;凉州区有效灌溉面积9.31万hm2,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8385m3/hm2,是全国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量的30.46%。水资源人均、单位面积平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路子。目前,凉州区井泉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8,河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9,而发达国家渠系水利用系数在O.90左右,若按节水率提高20%计算,工程和农艺综合节水潜力达36%左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有潜力可挖。
2限制因素及发展潜力
2.1限制凉州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稀缺的水资源。凉州区年均河川径流总量为7.54亿m3,属于重度缺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流域出现了工业与农业争水、农业与生态争水、上游与下游争水的不良现象。农业用水占到整个用水量的90%以上,“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成荒漠”的资源依赖性农业特点极为显著。
(2)种植结构不合理。项目实施前,以小麦、大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7.2%,粮、经、其他作物比例为76.4:19.4:4.2。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种植面积偏大,低耗水高效益作物如马铃薯、双孢菇等栽培面积偏小。
2.2发展潜力
综合分析,凉州区农业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畜牧规模化经营水平,搞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潜力巨大。
3凉州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3.1水资源高效永续利用战略水资源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命脉,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浪费大户,生态循环农业倡导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生态安全,实施以水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充要条件。因此,应强化节水意识,防止水资源的污染,综合运用高效的工程、生物、农艺、灌溉等节水措施,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用水,提高灌溉水的综合有效利用系数。
3.2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由解决农副产品总量不足,逐步转移到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满足城乡人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上。基于此,从经济效益和水利用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实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富民战略,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区域农业生态循环模式资源配置关系
以研究区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单位面积配水量为基础,以“小麦一双孢菇一肥”大田设施配套型和“玉米一牛一沼一肥”种养结合型两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为例,假设模式在全封闭的理想状态下运行,据此推导出在单位面积配水定额条件下,区域内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中的资源配置关系。其中,单位面积配水量决定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秸秆产量决定肉牛养殖规模,双孢菇发展规模根据小麦秸秆产量和牛粪产量来确定,同时牛粪产出量、沼气池建造规模要根据牛的养殖规模及玉米秸秆量确定。此外,模式中双孢菇生产产生的培养基废渣、沼液沼渣等农业废弃资源的肥料化利用又用于种植设施葡萄、小麦、玉米等。这两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之间的结合点主要在单位面积配水量、牛粪产出量和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见图1)。
[参考文献]
[1]王成.凉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3,39(1):29—31.
[2]魏成鹏.武威市凉州区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12(21):79—81.
[3]贾武生.武威市凉州区杂木河灌区水资源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3(15):28—31.
[4]赵良菊,肖洪浪,郭天文,等.甘肃省河西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27—30.
[5]李瑞琴,于安芬,车宗贤,等.河西走廊凉州区耕地土壤养分及设施栽培的影响分析[J].土壤通报,20ll,42(1):128一131.
[6]李瑞琴,于安芬,车宗贤,等.河西走廊凉州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6):62—65.
上一篇:旌德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