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8 08:5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旌德县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依托现有地方资源,在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2种模式的实践,分析结果,总结成效,对今后生态农业发展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清洁农业示范、种养结合生态模式;旌德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旌德县委县政府确定“跨入高速时代,建设秀美旌德”具体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农业部门紧抓落实,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县域情况概述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土地总面积为904.8km2,农业用地11267hm2是一个“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农业小县。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667hm2,年产量近60000t,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名优茶、竹木、灵芝、肉牛、畜禽水产特种养殖、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面积达14040hm2,认证农产品品种有水稻、茶叶、竹笋、西瓜、花生、灵芝、大雁、梅花鳖等20余个,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等多项殊荣。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
2.1清洁农业示范点建设
2012年开始,每年在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有机稻稻鸭共育模式、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植保绿色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建设,建成了养殖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种植业产品优质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系统内生态循环(图1)。示范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主要做法如下:
2.1.1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
旌德县益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较大规模化养殖企业,建有育肥栏舍面积2100m2。年出栏生猪2000头,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30t,废水300t,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t,NH3-N(氨氮)3.6t。该企业自2013年起被列为我县农业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企业,每年要求COD、NH3-N污染物零排放,消减率必须达到100%。企业自身完成了1000m污水收集管道、人工干清粪、干湿分离机械一台套、300m3的粪便堆沤场、260m3沼气厌氧发酵池、500m3沼气存储设施、100m3厌氧分解储存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的牵线,养殖企业与多个种植企业签订了免费提供沼液和猪粪,仅需负责运输费用的供应协议,较好的解决了困扰养殖企业废弃物资源处理利用难题。
2.1.2稻鸭共育种植有机稻
发展稻鸭共育有机稻生态种养2.67hm2,养殖麻鸭800只,全程无化学药剂投入,使用有机肥和健壮栽培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稻鸭共生由于不施除草剂、不施化肥肥和农药,1hm2节药成本1200元左右;示范点1hm2生产优质有机大米4200kg,销售价15元/kg,稻米销售收入63000元/hm2,比常规普通稻米1hm2销售增收30000元;示范点养殖的鸭子到出售期1hm2约有337.5kg,市场销售价格18元/kg,养鸭1hm2收入6075元左右,扣除成本纯1hm2利润1425元;项目区共种植水稻6.67hm2,节本增效13.3万元。
2.2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态模式
2.2.1开展稻田—沙塘醴—青虾共生沙塘鳢及青虾均喜清水,而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转换和利用水体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体使用交换量,节约养殖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渔业污染排放;沙塘鳢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1~31℃,早期水稻未分蘖前不能有效遮蔽阳光,有利水体接受阳光照射,促使水温升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水稻可有效遮蔽阳光,降低盛夏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为沙塘鳢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稻种植区为青虾的生长、蜕皮提供躲避场所,能有效提高青虾生长速度和繁育量。从徽水河中移植水草(灯笼草、节节草)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养殖区内营造沙塘鳢野生生活环境,为沙塘鳢提供自然的生活栖息环境,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从而有效确保沙塘鳢品质;基地种植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沙塘鳢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以青虾野杂鱼为主要饵料,故产量、成活率和起捕规格均不高),青虾投喂的饵料为黄豆和玉米(因为需要对沙塘鳢提供充足的饵料,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产量较低),所有产品均为优质安全农产品。
2.2.2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效益沙塘鳢—青虾—稻田共生养殖模式不受养殖水面资源的限制,特别适合丘陵山区水面资源有限而稻田面积丰富的地区。在养殖过程中田间改造工程量较小,养殖区复垦容易,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有着极大的推广空间和应用前景。通过试验,1hm2产稻谷5037㎏、沙塘鳢721.5㎏、青虾330㎏,1hm2养殖效益146872.5元,利润60159元/hm2。
3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几点思考
(1)立体农业的组合模式既有互利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果投入不足,配置不当,技术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矛盾的加剧或群体生产力的下降。因此,在普及、推广应用某种立体农业模式时,要因地制宜,要研究立体农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品种(物种)搭配、配套技术等,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我县在做种养结合示范点项目上,选择生猪养殖企业作为有机肥供应企业,是综合考虑当前畜禽养殖业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废弃物产生量大、农业利用经验少等因素来做探索示范的;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是与稻鱼模式进行实际生产对比后,选择了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少、管理简单的稻鸭共育进行有机水稻稻田除草防虫。
(2)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都仅仅是集约持续农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它的应用与推广,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物质、技术投入。我县探索在做的项目都是在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下,整合不同项目资金得以实现的。如何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农业经营主体主动积极投入到立体循环农业产业中来,既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各级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上一篇:丽水市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其成效 下一篇:河西走廊凉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