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08:43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路径之一,正日益被重视和广泛推广。本文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与盐城市的实践,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一些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转型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物间生态链为基础,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一)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同样也要切实遵循并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尤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导向,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途径。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在农业发展领域也存在供给侧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十分紧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解之题和重要方向。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
总结盐城市各地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四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一)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实行立体混套种养,构建有机循环生产系统,推进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由台企康森集团投资建设的330亩有机水稻种植,提倡“与自然共存、与土地共存”的生态循环理念,在稻米种植上,不用化肥和农药,采用自然方式种植,运用微生物菌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专门的净化池水灌溉,施用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研发的农业废弃物快速发酵设备,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快速转化的有机肥料生产。2017年,水稻田收获稻米近100吨,虽然亩产稻谷只有约800斤,但因稻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口感良好,且无公害绿色,收获之前便预售一空,亩平均收益5000元,是当地种植普通水稻的3倍,每年可转化近3000亩秸秆还田。阜宁县引用发酵床生态猪养殖,以“零排放、无污染”的巨大优势,引领着全县生猪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以“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四自模式,降本增效,抢占高端市场,成为全国肉类百强县、生态猪养殖大县。
(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大力发展农牧、农渔结合互利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牧草、玉米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鱼(虾、蟹)等农渔林结合模式。亭湖区盐东镇的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占地1060亩,首期投资4亿元,建设标准化羊舍150幢,年产精饲料3万吨,年出栏肉羊30万头,年产有机肥20万吨,建成“秸秆饲料——湖羊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综合园区。每年帮助周边农民消化5万余亩玉米及其他农作物废弃秸秆20余万吨;羊粪、尿生产有机肥20余万吨。阜宁县益林镇的江苏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以“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还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利用秸秆,生产蘑菇,基料有机肥还田,年生产食用菌基料6万余吨,消耗麦秸秆5万吨,沼渣沼液1万余吨,年产蘑菇5万吨,产值5亿元。建湖县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在1721亩三虹有机稻米基地上,实行稻鸭鱼蟹共养,每亩田养鸭10只左右,采用稻鸭共作生物防治手段恶化有机稻田病虫草害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不仅有机稻田生产全程不使用任何农药,每亩节省成本100元以上,而且每亩稻田养鸭增加纯收入100元以上,两项合计节本增收200元左右,亩产有机稻900斤,亩效益达3000元。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夏思成,用30亩地养殖笼养蛋鸡1.6万只,树木散养草鸡1万只,利用鸡粪长有机稻,实行稻田养虾500亩,走种养结合、稻虾共作、生态循环、绿色有机之路。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150~200斤,亩纯效益超3000元,生产的“盐阜虾田稻”有机大米,卖出12元/斤。大丰区宝龙集团在三龙镇斗龙港村积极推广稻虾轮作模式,全村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年亩产商品龙虾300斤、水稻800斤,亩效益达到5000元,形成了“龙头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户经营既轻松又赚钱。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思路
(一)明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要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减量、清洁、循环”为主线,以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创建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示范带动,实行点、线、面统筹布局,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二)把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着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绿色植保,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利用,实行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各异的循环农业主体,以点带面,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效益优先。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在追求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按照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集成应用农业“三新”技术,探索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导入高新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
上一篇:高青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北方冬春茬棚室蔬菜育苗技术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