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08:31

  摘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发展中因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未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例,深刻剖析了高效生态循环发展的体系构建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超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A农场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通过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产业化经营模式、技术集成创新、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为中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

  关键词: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超循环经济;农业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高污染、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三高一低”等突出问题[1],迫切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趋势与方向[2].早在2004年,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就在浙江省被提出与实践.在理论方面,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相类似的概念,高端生态农业[3]、城乡连体循环大农业[4]、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等概念相继提出.本文在总结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导,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扶持和宏观管理作用,通过将自然规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等综合集成起来,横向上实行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集约经营,纵向上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管理,有效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大系统融合新业态,最终建立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和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实践方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技术集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急需解决[2-5].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

  1问题的提出

  现有文献对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多从农户、技术、制度等某一个角度展开,归结起来为以下几点: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12-13].本文认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由于体制机制设计不合理,造成利益不协同,各方主体积极性不高;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发展不足,造成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未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1体制机制:家庭承包经营分散性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整体性的矛盾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和采取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决定了农业经营的分散性,而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内在要求的生态整体性存在矛盾.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这样才符合生态学规律.如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必须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两个基本条件.

  1.2利益协调:生产经营主体的逐利性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公共性的矛盾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涉及的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作为理性生产者,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论采取何种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都以自身获得的经济收益为衡量标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具有产业属性,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2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2.1A农场基本情况

  A农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该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化程度较高,行动能力较强,但也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等问题.A农场立足自身20km半径内无工业污染、水源丰富和水质纯净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距拥有320万人口的乌鲁木齐市仅55km,距拥有150万人口的昌吉市仅20km的区位优势,农业发展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型为导向,着力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和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型农业.A农场有悠久的养殖业发展历史,近几年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2015年农场养殖户725户,牲畜存栏5万头(只),全年出栏16.8万头(只),畜牧业产值3.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8%,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62万元.A农场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禽粪便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畜禽养殖集中的八连、九连、十连因随意处理畜禽粪便,周边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不仅造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更是严重降低了养殖户及其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因养殖户、农场等相关主体的动力不足,A农场畜禽粪便污染数年来未得到解决,直至2013年专业能源公司的引进,有效串联了农场物质循环链,促进了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2超循环经济视角下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的构建

  A农场遵循超循环经济4R原则,按照“主体内循环、连队(作业区)中循环、农场超循环”的思路,打造7条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产业相互渗透,资源立体循环”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种养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合作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集约·生态·高效”的一体化现代农业.

  2.3超循环经济视角下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机制

  2.3.1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创新,调动多主体积极性A农场通过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将农场(政府)、农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众多参与者均纳入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中,建立了激励相容机制,使每一个参与者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系统内的信息、物质和能量流动,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换激励,调动了多主体积极性.(1)在统一经营方面.农场(政府)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凭借着自身的信息优势、公信力优势、政策配套优势,通过贷款补贴、用地支持等多项政策支持,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作为产业链的起点,将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旅游业串联起来,促进彼此之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时,农业专业化能源企业引进,使原先分散的、无序利用的、经济收益较低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走上了统一堆放、统一运输、统一管理的资源化利用道路,不仅有效改变了农场生产、生活条件,也因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更具效率.(2)在分散经营方面.A农场依托自身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较强的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以及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面积较大的优势,按照国家“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要求,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培训管理,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建成了标准化生态种养殖基地.标准化生态种养殖基地均建立了“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标准化生态种养殖不仅有效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分散性与高效生态农业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更适应了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要求,形成了规模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A农场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果,通过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当于中型养殖企业的规模,改变了农业废弃物利用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型沼气设施效果不佳,以“企业”为主体的大型沼气生产遇到的原料运输难题,为规模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奠定了基础.

  2.3.2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社决策,分享合作社收益,是农户弱势市场地位是否改变,利益联结机制是否紧密的标志[14].A农场创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户自办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的方式,建立起独立的全产品供应链,实现了以农户为主体的纵向一体化.该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农户获得生产初级产品的劳动报酬,农产品销售利润,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投资利润,拥有生产、经营与产品开发决策权.该模式不仅有效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更使得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农村经济,2015(1):3-7.

  [2]邓启明,胡剑锋,黄祖辉.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参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意愿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3]杨承训,杨承谕.高端生态化:农业产业革命主旋律[J].中国农村经济,2013(5):5-12.

  [4]杨承训,杨承谕.试论城乡连体循环大农业———基于生态空间结构立体视阈[J].中国农村经济,2015(8):4-10.

  [5]李仪.全产业链集聚运营:高效生态农业的新思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4):64-67.

上一篇:河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路径探讨 下一篇:高青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