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路径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7 08:19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当前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既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需要,也是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借鉴浙江省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路径举措。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新时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对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迫切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借鉴浙江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对标问计,提出了河北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路径举措。

河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路径探讨

  一、浙江省的先进经验

  (一)强化政府引领,完善法规政策一是在完善法规方面,浙江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决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法规规章。二是在政策引导方面,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商品有机肥产用、秸秆综合利用、创新农药管理、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等激励政策。三是在规划编制方面,在2011年率先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础上,目前浙江省正在调研编制“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四是在建立推进机制方面,印发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推进思路,组织制定了农业治水、化肥及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及沼液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等系列实施方案,强化了顶层设计。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纳入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工作考核,形成省市县联动、多部门协助的工作推进格局。省农业厅打破常规分工,成立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办公室,每月一统计、每季一通报、强力推动各地责任落实。

  (二)优化生态布局,注重示范带动一是围绕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到哪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到那里。二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狠抓“五水共治”,划定畜禽禁、限养区,种养业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组建示范带动体系。2011年以来浙江省组织实施的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创建工程,在全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并建立了示范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了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步伐。

  二、河北省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积极创新、试点示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制定出台了《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规划》《河北省农业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5—2018年行动计划》《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政策,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建设。邯郸作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规划建设了“太行深山资源涵养区、浅山丘陵增效区、山前平原控害区、黑龙港低平原挖潜区”四个循环功能区,建成循环农业示范村100个,带动近3万农户,全市资源循环利用指数提高2.79%、农业综合发展指数提高15.71%。迁安市探索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模式得到农业部的充分肯定,滦平县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抓手,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河北省建设国家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2个、农田废弃物收集池1252个、污水处理池3775多个,完成“四改”建设4535户,农村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三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将生态循环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融合,集聚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示范引领全省循环农业发展,目前经过省级认定的现代农业园区39个,带动市县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03个。以环京津区域为重点,重点投入打造10个三产融合、生态环境优美、观光体验功能齐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休闲农业样板园区。目前河北省共有休闲农业园区(农庄)1300多个,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机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3900多个,培育省级名、优农产品220多个,多层次增值140多亿元。在地下水超采和山坝地区,构建秸秆+畜禽粪便_食用菌-÷有机肥_农作物循环农业模式,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近30万亩,年产值120多亿元。四是初步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与中科院现代化所合作,探索建立了集农业清洁生产、功能延伸、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实施了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邯郸市循环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总结、提炼了邯郸市循环农业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模式,该项目2013年12月获得河北省首届农业技术推广奖(合作奖)。五是培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典型。如临漳县和大厂县,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休闲相协调的“县域大循环”格局;景县津龙养殖有限公司、威县君乐宝乐源牧业公司,以园区为单元形成种养加结合、废物循环利用的“园区中循环”模式;秦皇岛市新建村、易县新畔石村以村为单元,围绕资源集约、生产清洁、废物利用、产品优质的“村域小循环”模式等。

  三、发展路径举措

  根据中央和省级有关要求,针对突出问题,借鉴省内外经验,河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应按照“生态引领、园区带动、科技创新、合力推进”发展路径,着力强化如下举措。

  (一)强化生态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任务艰巨、要求急迫。全省农业系统都要牢固树立生态引领新理念,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一要建立组织。各地应建立生态循环农业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合力攻坚克难,加快发展。二要统筹规划。抓紧制定《“十三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布局、重点、政策、保障等举措。三要多渠道增加投入。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资金筹措平台;完善税收减免政策,推广PPP、众筹、众投等现代融资模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园区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按照“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促进增收”的原则,推动产业融合,延伸循环链条,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工农复合、种养复合、产加销游等复合,构建粮、菜、畜、林、加工、物流、休闲旅游及其生产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一体化,无废高效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在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z】.2015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z】.浙政办发【2014】54号

  【3]尹昌斌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蒋文龙,朱海洋生态循环,浙江打出“组合拳”【N】.农民日报.2015—11-2.

上一篇:盘县农产品加工发展及建议 下一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