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福建分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9 10:37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福建“三农”领域蕴含旺盛的金融需求,需要有更多的供给主体参与到市场中来,这为各家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而福建农行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亦较为明显,如资金实力、网点覆盖、人才储备、产品服务等等,因此福建农行应更加有效的抢占县域金融市场,将福建农行打造成县域金融服务的第一品牌。但是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在县域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给福建农行的“三农”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挑战,继续巩固其在“三农”领域的优势地位已势在必行。因此,福建农行需要对目前的服务“三农”战略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改变以往打天下、市场细分不足、目标不够明确、服务模式单一等经营弊端,从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探索服务新模式、做细产品服务等方面入手,发挥自身大银行在资金实力、科技网络、产品服务等优势,集中资源,支持“三农”中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本文以农行福建分行为研究对象,为其“三农”业务发展战略提供对策建议,为福建农行在“三农”领域进行有效金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福建农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SWOT

农行福建分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则需要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但直至今日,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少、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仍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盲区。因此,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全面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已势在必行。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长期服务“三农”的历程中,福建农行在全省形成了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坚实的客户基础。作为当地唯一目前仍保持在所有县域都有县支行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福建农行有能力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另一方面,近年来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各家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给福建农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福建农行需要对目前的服务“三农”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确保其在“三农”领域可持续发展。

  2.福建省“三农”基本情况及福建农行服务“三农”现状

  2.1福建省“三农”基本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注重特色差异发展,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千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1.1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近年来,福建省取得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农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307.06亿元增加到2014年3522.31亿元,增幅52.6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7427元上升到2014年的12650元,增幅70.3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205.08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08.11亿元,增幅为49.51%(见表2-1)。

  2.1.2农业生产情况。近年来,福建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打造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全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烟叶等10大特色农产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以2014年为例,2014年福建十大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值3451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7%(见表2-2)。

  2.2福建农行服务“三农”现状

  福建农行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三农”试点行,服务“三农”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其特色和亮点,“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2.2.1事业部专业化经营优势发挥。为进一步明确“三农”业务边界,福建农行专门成立“两部五中心”。如将水利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镇化建设客户等统一归口农村产业金融部,专业经营优势和效率得以提升。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贴近“三农”和县域实际的政策制度体系。实行有别于城市行的差别化“三农”信贷政策、财务核算、考核激励、风险管理等政策制度。初步建立起“三农”产品和客户精细化核算管理模板,为做精做细“三农”业务、实现成本效益核算“分得开、算得准、讲得清、信得过”探索出一条路子。

  2.2.2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一是在信贷资源上,实行政策倾斜,保持县域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平均水平。比如,2015年县域贷款增量占全行的59.86%,增速高于全行1.56个百分点,有效保障县域支行的发展资源。二是在人力资源上,2009-2015年县域支行校园招聘(含村官,下同)、合同制柜员、劳务派遣柜员等各类人员招录2562人,占总招聘人数的67.82%。三是在财务资源配置上,2009-2015年,福建农行向县域支行投入财务费用和固定资产共计142.53亿元,使得县域支行营销和经营的费用更加充足,营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四是在工资总量上,从2009年起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部工资总额,全省县域支行人均工资增幅较全行平均水平高出3.26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了薪酬分配对县域业务发展和员工队伍稳定的支持作用。

  3.福建农行服务“三农”战略的SWOT分析

  3.1优势(Strengths)分析

  3.1.1资金实力较雄厚。作为福建当地唯一目前仍保持在所有县域都有县支行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福建农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抗风险能力较强。截至2015年末,福建农行本外币总资产309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0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28亿元。其他四大行因其营销重点主要围绕县域中高端法人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而福建农行客户既涵盖农户、县域个人,也涵盖各类企业,因此是县域市场上客户范围最广的银行。其余新型县域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由于其不具品牌优势与规模优势,民众对其信任度不高,难以吸收存款,而小额贷款公司则明令无法吸收存款,两者资金均十分贫乏,难解县域金融之渴。由此可见,福建农行资金充裕,能够较好地满足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大额的资金需求,如不断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农村城镇化贷款需求及大型企业贷款需求等。

  3.1.2产品体系较完备。依靠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福建农行在资产负债类、投资理财类等各领域均已建立起较为齐全的产品序列。拥有优势明显的系统做配套,不论是传统的结算业务,还是新兴的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社保代理业务、新农保代理业务、代理保险业务等,农业银行都有成熟的系统作为支持。以个人零售产品为例,电子银行架构、结构性理财产品数量等在同业均具备一定的优势,更是较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有较大优势,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水平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福建农行在高端个人金融产品方面的优势也日益显现。

  3.2劣势(Weaknesses)分析

  3.2.1服务“三农”体制有待健全。一直以来,福建农行横跨城乡两个市场,资源和政策在城乡间的摆布和协调历来都是个大难题。过去,城市业务发展不好,则强调受县域和“三农”业务拖累;县域和“三农”业务不理想,则强调是行内资源特别是信贷资源向城市倾斜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城乡两个市场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协作和竞争机制作为保证,始终会影响农行未来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而作为福建农行解决这一弊端的最佳选择,“三农”事业部制也就得到积极鼓励。它的核心就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建立分权运营模式,消除传统“部门银行”和分支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使得企业内部经营积极性能够有效激发出来。目前,福建农行“三农”金融分部的组织架构已有效搭建,相关制度也已逐步完善,但事业部机制和运行模式仍有须进一步完善,组织合力仍有待在实践中有效发挥。

  3.2.2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在产品创新方面,主要表现在拳头产品较少。如信用社、民生等银行推出“无间贷”和“流水贷”,很好地适应了县域客户“短、频、急”的资金需求,抢夺了大量客户,而福建农行缺乏相应产品。在政策创新方面,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差异性不足。以涉农行业信贷政策为例。由于涉农行业间的差异性较大,在转授权管理、客户准入、行业及区域信贷政策、业务创新等方面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按照福建农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案,林权抵押贷款等“三农”押品被列为不合格押品,采用的违约损失率近乎上限值,须占用较高经济资本,影响了经营行拓展“三农”业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戴维(David,F.R.).战略管理(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迈克尔.A.希特.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巩云华.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王仁伟.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06):56-58.

  [5]赵小晶.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08(11):43.

  [6]张潇续.我国银行业“三农”金融服务的法律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

  [7]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农机培训工作如何适应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一篇:农行SZ分行“三农”业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