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8 10:42

  摘要[目的]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总结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进当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报告,获得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确定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价值。[结果]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70.9,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72.4、49.7、47.5和41.3。新农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资金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广东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今后在新农村具体的建设实践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实际规划、扩大投入、重视生态、加大监管、注重创新”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0引言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指出,建设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观念[1]。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深入解决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2]。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正处于新农村的加快建设阶段,很多学者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和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3]。徐勇[4]认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整合,即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将国家各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改变城乡分化局面,统筹城乡发展。汪光焘[5]指出,农民进城务工、流动就业是建设新农村重要的资金来源,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并保护农民工应有的权利是建设新农村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问题。温铁军[6]提出,建设新农村要实现“三新”,即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徐洋[7]称,不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和政策。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基本条件

  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省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至1987年,广东省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农业总值的79.60%,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2.50%。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投资基础。

  1.2研究区新农村的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长远的战略进行推进,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规划活动一直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2006年2月,广东省发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出台。随后6月份,团省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启动了广东共青团“千企扶千村”行动,针对一些困难突出的农村地区,“一个企业帮助一个村”,扎实开展帮扶行动,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千企扶千村”的目标,力争使受助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改观。此外,广东省政府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增产增收。2016年广东省颁布实施《广东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标志着新农村建设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广东省开始推进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探索“互联网+农村”、“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从新农村建设成果看,2010~2016年广东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7890.25元增加到2016年的1.45122万元,年平均增长速率13.9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38978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76843万元,年平均增长速率9.63%,小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2010~2016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率的逐年下降,表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变慢。但每年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率都要高于城镇,表明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农村的发展速率高于城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积极的促进农村发展作用。此外,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不断下降。2011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87,据统计,这是广东省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3.00以下。2016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59,虽然与国际平均水平2.00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在逐步接近。城乡贫富差距正在逐步减小。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该文通过查阅文献,搜集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第11期黄义晏: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199万方数据选择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其综合评价值。

  2.1.1层次分析法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内容,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5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2)构建判断矩阵

  各层要素间两两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其重要程度,对其进行量化,构建判断矩阵R如下。

  2.2数据来源

  2010~2016年广东省居民收入情况、2010~2016年广东省人口及住房情况、广东省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国民经济与发展公报》(2010~2016年);2014年广东省农村和城镇人口年龄组成相关数据来源于《2014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简析》;广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素质情况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及相关文献[8-10]。

  结果与分析

  3.1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权重及综合评价值

  详见表4~5。3.2广东省新农村总体评价结果分析3.2.1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明显2016年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为75.5%。其中,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粤北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分别为87.2%、74.3%、70.4%和69.4%,区域差异显著。而表5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处于较高水平,而粤东、粤西、粤北均处于中级水平,尤其是粤北,介于初级和中级的临界点。不同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不同。珠三角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程度最高的地区,甚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但离完全实现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珠三角地区在生活富裕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珠三角地区生活富裕实现度仅78.10%。粤东地区在农村生产发展方面处于弱势,生产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仅为66.80%。粤西地区在村容整洁方面工作不到位,村容整洁实现程度12.70%。粤西地区村容整洁方面的问题拉大了粤东和粤西间新农村建设程度差距。粤北是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最低的地区,各方面发展程度都有待提升(图1)。

  3.2.2村落发展建设落后

  广东省农村建筑风格约定俗成,有比较固定的建筑和布局模式,村落风格统一,布局较为合理。随着广东省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增速不断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现代农村建筑开始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农村新建住房不再按照以前的布局和风格,农村居民出现了攀比和炫耀的情况。农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建筑杂乱无章,并且农民建筑缺乏有效管理,这就导致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此外,旧式建筑用料讲究,民族特色物品较多,而新式建筑所用的均为现代建材,建筑风格与旧村协调性差。许多历史建筑风格强烈的古村貌已经遭到破坏,图2广东省居民恩格尔系数无法将自身人文特色优势转化为良好的旅游资源[11],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延缓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存在区域建设差异明显、村落发展建设落后、发展资金缺乏、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治理监管机制不健全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创新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4.2建议

  4.2.1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省内各地区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建设。广东省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借助城市的经济实力来辅助现代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产业化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将新农村建设的关注重点放置在民生问题上,注重解决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推进新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

  4.2.2根据实际进行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进行规划。2005年广东省的乡镇数量达到1558个,截止2015年,乡镇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小乡镇合并在一起,在规划的建设上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与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相比较,乡镇的建设管理水平差,乡镇规划活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着重针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规范性展开研究。广东省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出台系列政策引导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全面规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文博.对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研究.科技展望,2016,26(4):306

  [2]侯满平,李涛,郝晋珉.鄱阳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探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5):63~66

  [3]徐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2009,(6):51~52

  [4]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2003(1):3~8

  [5]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上一篇:国外农村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下一篇:关于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