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拉市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变迁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5 10:39

  摘要: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丽江拉市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变迁,提出传统农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传承和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拉市海流域

丽江拉市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变迁

  1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丽江拉市海流域处于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属山地暖温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年平均气温11.8cc,全年日照时数为2500。2750h.日照率达60%。在它四周有季节性湖泊文海、吉子水库、文笔水库(也叫文笔海)。拉市海与文海是横断山脉的多次构造变动形成的高原山问盆地的冰蚀湖,吉子水库和文笔水库是利用自然地形人工修筑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6月批准建立,由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吉子水库4个片区组成,总面积6523hrnz。拉市海湿地是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173个重要湿地之一。也是西南地区15个重要湿地之一.2002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提高10个湿地保护区管理能力”的保护区之一,2005年初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市乡位于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城西面.玉龙雪山南麓,东临黄山镇,南接太安乡,西与龙蟠、太安两乡相连,北以白沙乡为界。总面积159.7km2,林地面积87.6km2,森林覆盖率55%。坝区海拔2400ITI,山区最高海拔3800m。辖吉余、海南、海东、美泉、均良、南尧6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距丽江市区8km,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乡。全乡实有耕地面积l485hm2,其中旱地面积1422hm2,水田面积63hm2。坝区以种植小麦、玉米、山药、冬油菜、蔬菜、苹果、梨、桃、青梅等为主,山区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牛、马、羊、猪等,辅以种植马铃薯、荞麦、秋油菜等作物。

  2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产体系。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传统农业看成是保守、落后、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传统农业是当时当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传统农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3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为了向丽江古城输送景观用水和解决下游的灌溉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市乡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湖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因而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3]。由此丽江古城每年都会获得1078万1T13的拉市海湖水,拉市海下游4329hm2耕地也随之受益。拉市海的水保证了丽江古城河流常年不断的活水长流[4]。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系统内生物种群保持着相对平衡,一旦生态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发生改变,这种平衡就会打破,系统内生物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部分物种的生物量就会减少,甚至消失。由于筑坝输水改变了拉市海的自然生态系统.“成沧海而得鱼,变桑田而种粮”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不复存在。然而,湖面的扩大造就了拉市海另一景色。远处的玉龙雪山和近处起伏的山峰倒映湖中.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田园风光和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生态环境的改变促使生态农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拉市乡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建立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以科技带动农业、以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拉市乡的自然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的种植。拉市乡党委、政府围绕“建设一个体验丽江高原生态风光风情的旅游胜地。一个重要的特色林果基地,一个重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一个高效益的畜牧业基地”的“四个一”目标.发展生态产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农业设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品质,从不同角度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51.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综上所述,在拉市海流域是要传承传统农业.还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不能一概而论,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拉市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变迁进一步证明了因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桂亭.西部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13—14914.

  [2]李大君.当地百姓为拉市海写毒+[J].人与生物圈,2007(5):23—32.

  [3]何守伦.丽江旅游风情[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93.

  [4]杨福泉.丽江古城的地域社会及用水民俗[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5-10.

  [5]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5):300—305.

上一篇:利用猪场废弃物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 下一篇:科技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