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4 10:06

  摘要: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却依然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面临着来自种种方面的压力与阻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层面对这些压力与阻力进行成因分析和思考,并力图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扫清一些认识上的障碍与实践中的误区,以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其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复杂,必须要更加注意从总结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主客观条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探讨生态农业的发展f*q题。

  关键词:生态农业;规律;条件;理论与实践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需要思考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的高度祀全局的角度,着重强调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思路。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一、注意总结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性知识

  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依据,其作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从这一意义上说,总结规律、遵循规律是生态农业发展必然的要求。而针对这一要求,需要弄清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总结规律的必要性,二是需加以总结的一6一规律内容。

  (一)总结规律的必要性

  就规律本身而言,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以铁的必然性起作用的客观形式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要求人们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任何事物的发展概莫能外,尤其是在生态问题上,规律的作用体现的更为突出和明显,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报复的形式就是以规律的铁的必然性惩罚人类。因而,对于规律的总结是生态农业发展所必须做的前提工作。

  (二)需要总结的规律性知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面临重重阻力,根本原因仍然在于理论层面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即根本没有对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因而在实践层面难以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也没有就生态农业需要加以规避的不利因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而导致生态农业开展虽早,但收效甚微。而要突破这一困境,就必须从头理顺有关生态农业的理论问题,总结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其中既应该包括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层面的规律,也必须包括生态农业所涉及的各个学科本身的规律性认识。首先,生态农业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强调要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提倡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这三点内涵来看,生态农业所体现I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因而,哲学层面所强调的规律是生态农业发展必须要加以重视和遵循的。其次,农业生产本身所遵循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是生物学和经济学规律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态经济规律。农业的实质就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人的劳动和千预,让环境与生物之间和谐互动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益借鉴。

  二、注意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推进生态农业

  任何理论在实践层面的推行落实都必须注重从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主客观条件不充分、不统一,势必会影响到实践的效果。就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也必须注意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性,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如何将生态农业推向大发展。

  三、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理论,是对哲学上人与自然关系狭隘观点的超越,是对石化农业的扬弃,也是对传统农业理念的部分回归。而其作为一种实践,尤其是想在中国实施的一种农业现代化的选择,其面临着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复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生态农业以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想在中国转化为一种实践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以求扬长避短,顺利地将生态农业在中国推广发展起来。首先,就发展优势而言,在理论层面,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正确引导。一方面,我国作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农业发展理论,可以作为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参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辩证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发展生态农业的正确理念指导和方法论指导;在实践层面,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地貌、资源等差异性较大,因而各地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我国农民在对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又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逐步探索研发了一批新型的农业技术,能够为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就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优势讲,我们经过将近30年的试点经验,总结出了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发展模式,奠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历来强调的“重农”传统,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大力提倡,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锁定在“三农”问题,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助力。而随着政策的倾斜,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开展了类型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广大农民在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中生态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以上措施都为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形成了良一8一其次,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从理论层面看,我国经历了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历程,形成的一套比较固定的理论体系并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而从实践层面看,人地矛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副业发展迅速,占用了大量原有的农耕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同时农业生产又面临着石化农业所引发的多方面的污染压力,使原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看,发展生态农业与现阶段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及生产方式之间存在差距,极大地阻碍着生态农业的陕速发展。这是因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和学科素养,以对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认识,即二者之间虽然具有统一性,但在短期内仍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受限于传统生产观念,农民在这一问题上依然注重于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大规模实践。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都难以集聚,只要农业发展还缺少这三个要素的促进,现代化便遥不可期。

  总而言之,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以从中发现生态农业发展的独特规律,并结合中国独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学习掌握有关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为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解决道路。

  参考文献

  [1]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61-62页.

  [2]卫路兵、卫润屋:《浅论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j],甘肃科技,2012.3.

  [3]罗顺元:《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底蕴》[J],未来与发展。2009.3

  [4]赫修贵:《生态农业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J],理论探讨,20146

  [5]巩前文、严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59

  [6]曹俊杰:《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条件及对策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上一篇:关于临夏地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下一篇: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生态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