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1:15
摘要:生态农业可以消除“石油农业”的弊端,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农业的内涵入手,着重阐述了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黄冈市
现代农业诞生于20世纪初.相对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其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主要是用高能耗、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表现在用机械替代人畜劳动力,普及良种栽培.利用高效水利设施、使用大量化工产品来改造自然环境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土地附加值.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保证了农产品的丰收增产.解决了世界人El的生活问题。但是,伴随着这种高能耗、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逐渐产生,直接威胁到农业稳定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空气混浊、土地退化、水质污染,这些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认真反思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努力探索一种高效、低碳、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W.Albreche)于1971年提出.其含义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学规律为准则,构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教授将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与可再生”[2]。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3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VI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由于长期受“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4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酬。
4.2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人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结语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生态农业建设[8]。为此.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发展主旨,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思想认识,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装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适合黄冈市市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最终提升黄冈市生态农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黄冈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宏礼.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生态农业[J].求实,2005(5):86—88.
[2]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WANGJJ,LIUGB.Researchonthedevelopmentmodelofecologicalagricultureinloesshilly—gullyregionofno.hemShannxiChina[J].EcologicalEconomy,2005(2):93—94.
[4]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5]侯文英.阳泉市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4):78—80.
上一篇:黄土塬区复合型生态农业土地生产力评价 下一篇:黄泛区农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