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1:07
摘要:通过总结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布局概况,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浙江省及其他地区的生态农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共13个指标构建我国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前列的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2018年浙江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农业效益主要基于生态农业社会辐射、生产效率、资源基础、现代化水平4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是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其次是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较弱的是嘉兴市、湖州市、衢州市、舟山市。整体而言,浙江省生态农业效益排名暂时呈现浙中最优,南北两面居中,东西两翼靠后的格局。
关键词:生态农业;主成分分析;效益评价;浙江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无节制的开发,导致土地、空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1-2]。2010年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报告显示,我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高达1324.09万t,占COD总排放量的43.7%;农业源总磷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28.47万t和270.46万t,分别占总排放量的67.4%和57.2%[3],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治理与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脚步刻不容缓。
1指标构建、数据处理与方法选取
1.1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性等基本原则为指导,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经过与专家反复商讨交流,最终确立以下评价指标系。一级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包含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水资源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数、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粮食公顷产量、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13个指标(表1)。
1.2数据来源与无量纲化处理选取浙江省11个地级市作为分析样本,结合浙江统计信息局发布的《2018年浙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获取指标所需的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表2)。
2主成分提取与因子载荷计算
将无量纲化处理的数据录入SPSS25.0,以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5%作为主成分提取原则,共选取累积贡献率达90.212%的前4个主成分(表3),作为综合指标来替代构建的13个原始评价指标。但是,此时得到的未旋转的公共因子可能存在代表变量不突出的问题,难以解释其实际意义。因表3提取的主成分特征信息主成分初始特征值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方差贡献率/%15.35841.21841.21822.59719.97961.19732.49219.16680.36441.2809.84890.212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对以上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迭代7次后收敛,最终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由表4可知,主成分1中,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数、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位居前列。发展生态农业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指标反映了发展生态农业对社会就业的辐射带动力度,所以将主成分1定义为生态农业社会辐射因子。主成分2中,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粮食公顷产量占比位居前列,这些指标主要与生态的投入产出效率密切相关,且粮食产量与安全更是涉及国家红线,所以将主成分2定义为生态农业生产效率因子。主成分3中,森林覆盖率、水资源总量占比位居前列,这2个指标是一个地区生态资源丰裕度的直观展示,丰富的森林资源及水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所以将主成分3定义为生态农业资源基础因子。主成分4中,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占比位居前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升,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农用薄膜则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这2个指标从侧面反映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将直接带动生产效率提高并增加农业产值,所以将主成分4定义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
3生态农业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在构建4个主成分之后,根据所得的主成分系数构建回归方程,分别计算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各个主成分得分。在此基础上,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最终得到各市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表5)。
由表5可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效益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嘉兴市、湖州市、衢州市、舟山市。杭州市是省会城市,其经济水平及生态资源与农业产出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但是杭州市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农业用地紧张,从而制约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宁波市的生态资源在浙江省虽处于中下水平,但是该市地形多为平原,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总体就业。绍兴市的生态资源虽不具有优势,但是其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较高,拉动了整体排名的上升。
4建议浙江省是我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且省内多为山地丘陵,耕地面积稀少,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但是其经济水平走在国家前列,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劳动力丰富,相较于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其在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浙江省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也为生态农业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农耕底蕴深厚。因此,在乡村振兴机遇下,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大有可为。但针对各市,不可采用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以同质性、城乡统筹兼顾、主导与特色相结合为原则对各市进行分区规划。
4.1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面向国际的都市型生态
农业杭州、嘉兴、宁波、绍兴、湖州地区应把握自身的农业经济发达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接轨力度,积极承接上海大都市圈农业转移,不断释放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着重发展绿色蔬菜、特种水产品、生态畜禽、蚕桑、花卉苗木等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积极建立面向国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都市型生态农业。
4.2平原盆地地区加快推进各类立体种植模式
台州、温州地区是浙江省主要平原地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宜种植茶、果、林、竹笋、食用菌等特色农作物,应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为导向,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不同类型的立体种植模式。金华、衢州地区拥有全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区域内地形复杂多样,今后可在盆地周缘的江河上游农林区打造以林业及林特产品加工为依托的林业产业循环经济链,在低丘岗地发展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在中西部河谷平原发展立体循环高效农业。此外,以浙赣铁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为轴,金华、衢州二市为点,形成一轴两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优化生态农业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侯孟阳,姚顺波.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J].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
[2]孙敬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02(8):31-33.
[3]刘刚,张春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2011,27(10):117-120.
[4]谭明交,冯伟林.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探析与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9(1):137-142.
上一篇:亟待建立生态农业法律制度的保护体系 下一篇:黄土塬区复合型生态农业土地生产力评价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