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03 11:01
摘要:在对生态农业观点、循环经济概念、生态农业建立法律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浅议构建生态农业法律保护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立法的角度对生态农业的补偿制度、标准制度、产业化制度、经济激励制度、监督管理制度构建的紧迫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进步,固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传统模式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表现为:以化肥、地膜、农药等重要农资的使用,致使环境污染。这种污染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这些污染通过水、大气和在生态产业链等渠道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口和环境;更重要的是源头水质的不断下降、畜禽养殖污染源的不断增多,使生态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生态农业环境问题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有在发展中寻求到有效的保护生态农业的源头的前提下才可以得到解决。
一、生态农业所涉及的行业和范围
生态农业是指通过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种共生、循环互养,不违背各自的生存规律,建立良性的无废料生物循环系统。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利用大自然的属性自我维持土壤肥力、循环利用废物、生物自身有效处理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物产业链环保的生态农业系统。生态链作用中的生态农业所涉行业应完善严格的法律控制标准化,其所涉行业应当被赋予新的定义和概念。农业:为了促使整个生态农业生产进入原生态环保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保循环轨道。林业:以保护人民生活和生态农业为目的,分区域种植不同作用的保护林地,以达到循环生态农业环保的发展作用。牧业:结合生态农业环保良性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生、放、屠及深加工的全新农牧业环保循环链。制造业:在有利于环保和发展上述农、林、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衔接生态环保循环链中对应的无污染或可以利用生态消化污染、无能耗或利用生态自身的能量、低排放或利用生态自身物理吸收形成的环保制造业,逐步实现制造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物有机制造。商业:基于原生态农业产业下的商业,是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服务,设立好相应的绿色通道,形成无污染的环保的产、供、销商业环保体系,形成严格的生态标准化监督机制。
二、生态农业的补偿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农业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所有人都有享用的权力和保护的义务,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要对农业生态进行补偿。通过补偿,进一步调动各地保护农业生态的积极性。[1]生态补偿理论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绿色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
三、生态农业标准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科学的对待生态农业是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调动广大民众积极维护生态农业的关键,这需要依靠民众对科学技术知识进步渴望,所以应该让广大的民众对生态农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普及,对民众进行生态农业的科技指导、提升民众对生态农业的榜样服务的兴趣,重视民众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培训,才能完善社会对生态农业制度体系以及标准体系的建立,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
第二,生态农业标准制度就是制定衡量测定污染指标的标准化确定,同时让民众感受到生态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益处。发展生态农业,制定标准化制度是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的首要任务,它是衡量生物体中农药残留、农膜污染、化肥污染和污水灌溉是否得到抑制的准则,是为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把好检测原生态产品质量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正真意义上的绿色放心食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应对绿色壁垒,也才能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好作为大国的生态农产品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5]。绿色壁垒是世界环境保护的需求,更是国际贸易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第三,生态农业中的标识,是生态农业标准化外在表现形式。生态农业的标识也可称绿色标识,是在生态绿色产品及包装上印贴不同于与生态农业产品的标识或戳记。它是由一个国家专门技术测评委员会,通过一定的严格的检查、检测与相关专家的综合评定,通过批准后所使用的标识,该标识的印贴是一种受法律保护并具有信誉的商标证明。这种生态信誉的标识证明:在设计生产生态农业产品阶段,应当对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的环保问题,而且生态农业的环保问题指标高于或等同与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在生态农业环保产品的生产阶段,着重强调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需要有首要的措施;而使用和处置生态农业的环保产品时,不仅要做到对环境保护无害,而且还要做到简易拆解、能够进一步的回收和利用,整个过程都必须处在保护环境无污染且节能的状态之下进行。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的构建
成功培育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与自然和谐的产物,发挥和促进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产业的良性循环,对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开创优质、安全、无害产品的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资源产业链的持续高效利用。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生态农业发展向自然合理的原生态方向转变,和谐地恢复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状态,寻求生态农业保护环境发展关键,开拓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发展为目标,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保证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因地制宜地应用现代农业整体功能,形成生态农业经济优化发展的产业化综合农业系统。我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大量的环境被污染,因此需要推进和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的特色优势为主导产业,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予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民鼓励、发展和获得国家补偿、补贴的法律保障,真正制约和惩处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造成生态循环环境污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孙晋.构建生态农业法律制度的理论探讨[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优先领域[J].科技导报,2000,(3):46一48.
[3]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建设生态示范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示范区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一3.
[4]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李晓明.绿色农业与其发展对策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一21.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