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8 10:45

  摘要: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正式在此背景下,从预警的含义落笔,论述我国当前农产品加工预警发展的状况,介绍了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并针对预警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以供今后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进行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积极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进程中,我国农产品加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制造业,并且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年轻的农产品加工业正面临着国内外双重的竞争与挑战。

论中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

  1预警与农产品加工预警

  预警,顾名思义,具有事先警告、提醒他人注意或警惕的意思。而从管理角度讲,可将预警理解为对某一警素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监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农产品加工预警,即对农产品加工过程各环节进行跟踪监控、通过数据分析与对比,实现对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波动情况的预告和警报。农产品加工预警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识别的各种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其发展趋势中的波动和异常,发出相应警示信号。

  2我国农产品加工预警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2001年底,全国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计实现增加值达6968亿元,从业人员1513万人,出口交货值5090亿元,利税27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中国农业产值中已占到85%。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10%以上发展速度增长,2007年我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2%,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1.48%,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制造业,并且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仍较低,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处于低级粗放的初加工阶段,产后处理量不到总产量的20%,加工产值仅为自然农产品产值的38%,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据统计,我国储粮损耗率高达9%,比发达国家高出8个百分点,产后加工损耗率也高达3%-7.5%,每年储藏与加工过程中约损耗粮食388亿kg;全国年加工面粉量只有6500万t,其中精加工面粉仅占面粉总量的37%;大米精加工能力约为1400t/a,仅占大米生产量的11.7%;年玉米加工能力为2830万t,仅占玉米加工能力的20%;果品和蔬菜的产后损耗率也高达25%[3]。

  2.2我国农产品加工预警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农业上预警的初期工作。1985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县级集贸市场,组织开展农产品物价采集。建立产业预警体系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通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县级集贸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目前在农业上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研究主要包括粮食安全、农产品市场和出口、农业用地等方面,2002年农业部启动了由分析平台、会商平台、数据平台和发布平台4个板块组成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先后开展了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油料、棉花和糖料7个品种的月度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走势等重要信息的动态适时监测。从2003年起,农业部又推出了《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制定统一发布日程,通过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定期对外发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此外,我国在粮食预警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对粮食生产、流通和储藏、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关注。目前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对粮食和农业发展趋势进行年度定期预测和中长期发展预测。也有单独针对重要农作物开展的预警研究,刘从久[4,5]等学者对棉花市场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业预警工作的研究探讨。

  3全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3.1建设目标

  全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体系是包括中央预警中心、省级数据中心和地方采集点三个层次的农产品加工预警服务体系,如图1。各级预警机构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进行检测和分析,使农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和潜在危机能够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适时启动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向农产品及其制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信息,引导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有效避免生产、加工、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3.2建设主要内容

  3.2.1农产品加工数据库数据库是预警体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准确的数据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分析等,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预警的目标。健全的数据库可为农产品加工预警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产品加工数据库应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据库、农产品加工标准库、重点控制农产品加工制品及其成分数据库、专家资讯库等。

  3.2.2指标体系和预警界限农产品预警功能要想实现,必须针对产业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预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因为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相应的检测指标。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敏性、整体完备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考虑,基于数据库的基础,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子指标体系,即:原材料子指标体系、产品加工子指标体系、市场子指标体系。原材料子指标体系可选取总产量、种植面积、进口原材料、国内库存等指标,以反应原材料的变化波动情况。产品加工子指标体系可选取企业数量、生产能力、生产成本等指标,以反应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波动情况。市场子指标体系可选取各类市场价格为指标,以直接反应市场需求状况。

  4对于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全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已经启动,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到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涵盖了玉米、大豆、棉花、小麦、乳制品、油菜籽、马铃薯等在内的多个重点加工产业。对于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的全国农产品加工预警项目,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金适用结构

  对于初建的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项目建设,使项目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是真正地建立起具备检测预警功能的项目体系。在国家积极支持的同时,预警建设的各承担单位应合理使用投入资金,尤其应加大软件购置、开发以及人员管理的资金比重。

  4.2抓重点产业,实现以点带面

  农产品加工预警项目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覆盖范围广、品种多,而且各加工产业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使得项目建设的难度加大。由于国情及各种因素的限制,全国各预警分中心同步调建设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采取抓重点产业、抓试点省份的方式,使自身条件较好的、发展基础较完善的、积极性较强的省份率先搞好预警试点工作,为预警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开辟出成熟的模式,以缩短建设时间、节约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何坪华,聂凤英.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功能、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7(33):62-64.

  [2]沈瑾,刘清.中国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构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业,2008(10):1-2.

  [3]邱玉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81):1-2.

  [4]刘从九.我国棉花市场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纤检,2006(1):7-9.

  [5]卢秀茹,代学钢,王健.基于信息技术的棉花风险预警系统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159-163.

  [6]李旻暾.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应用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管理学院,2004

上一篇:纳米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中的应用 下一篇:鲁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融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