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4 10:56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医院病案编码员群体的现状,为提高编码员专业技能水平提出建议。方法2017年5月-6月通过实名制问卷调查湖南省109家医院编码员,对编码员所处医院及科室情况、编码员的基本信息、专业技能、继续教育等做统计描述,并将医院等级与部分单项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湖南省医院编码员4/5为女性,年龄31岁~50岁间居多,技术职称在初级及以下的占40.3%,有编码培训合格证的仅占38.0%,普遍是本科及大专学历,所学专业对口的仅占10.6%。三级医院编码员技术职称为初级及以下的占49.2%、出院病案平均年工作量为16114.2份/人。结论提高编码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需加强在职编码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一方面要加强病案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层要加强对编码员的重视程度,提高编码岗位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能力。
关键词:编码员;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是根据疾病或手术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规则对它们进行分组,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分组情况[1]。编码正确与否影响着医疗质量的评估、医疗资源的分配以及病案信息的利用。编码数据也是医保付费的关键依据之一。我国于2003年使用ICD-10作为疾病与死亡统计分类标准、ICD-9-CM-3作为手术操作统计分类标准。病案编码员的主要职责是完成病案首页中疾病、手术和操作的编码及录入。疾病和手术操作的编码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编码规则等多方面知识,专业性很强。编码员的技能水平是保证病案信息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2]。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问卷
在参考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病案科(室)工作情况调查表》基础上,由湖南省医院协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结合本省病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省在职病案编码人员整体情况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编码员所在医院及科室信息、编码员基本信息、专业技能信息、继续教育信息等。
1.2调查对象
本次共调查109家医院的病案编码员216人。医院分布涵盖了湖南省的全部14个市级行政区,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1.3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湖南省病案工作官方群,于2017年5月-6月对省内编码人员发放实名制调查表。用Excel及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医疗机构情况
调查的109家医院中,一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45家、三级医院51家,由于部分民营医院未参与等级评定以及新成立医院等级评定结果未定,存在综合水平较为混杂的未定等级医院8家。调查的216名编码员中,所在医院是未定等级的9人(4.1%)、一级9人(4.1%)、二级68人(31.6%)、三级130人(60.2%)。编码员所属科室是独立的病案管理科的有36家(33.1%),隶属于医务处、信息中心、质控科、其他的医院数量分别为39家(35.8%)、19家(17.4%)、14家(12.8%)和1家(0.9%)。
2.2编码员现状
2.2.1基本信息在调查的216位编码员中,超过4/5为女性;31岁~50岁的编码员是该岗位的主力;70.4%的编码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下;技术职称为高级的编码员仅占12.6%,见表1。
2.2.2专业技能本次调查中,编码员有培训合格证占38.0%;47.6%的编码员是护理或临床专业毕业,与编码对口的卫生信息(病案)管理专业仅占10.6%,其他专业占据了30.6%。编码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48.6%,大专学历的有33.3%,两者合计占比81.9%。在学历为本科的105位编码员中,具有卫生信息管理背景的只有10人,仅占9.5%。编码员认为自己还需要提高的能力中,疾病分类专业知识、医学知识、数据统计及分析分别占前三位,见表2。
3讨论
3.1编码员专业技能
原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中规定,二级及以上医院的疾病编码人员的合格标准是“具有资质与技能要求”[3]。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每年进行国际疾病和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本研究中编码员培训合格率仅38.0%,同时分别有97.2%和78.7%的编码员认为自己需要加强疾病分类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学习,反映出医院目前多数在岗编码员没有底气认为自己达到专业能力的合格要求。随着新的疾病名称和诊疗技术的涌现,加上2018年6月发布的ICD-11整体架构的改变对编码员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现有编码员的专业技能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工作中的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是在职编码员扩充知识、提升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中编码员进行学习活动的年平均次数为0.89次,未定等级、一、二、三级医院编码员的年平均次数分别为0.48、0.33、0.67、1.07次,虽然均优于王颖[4]的调查结果(0.17次),但仍然要继续加强医院内、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编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3.2医院编码人员配备
本研究中,年出院病人数/编码员人数的均值为13385.9,换算成每位编码员的出院病案平均月工作量为1115.5份,说明编码员工作量很大,编码人员配备不充足。此外,接近一半的在岗编码员所学专业为护理或临床,这与俞新乐[5]报道的浙江省编码人员以转岗为主相一致。护理或临床转岗人员虽有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他们没有系统学习病案和疾病编码的专业课程。不够专业的编码员承担着繁重的编码工作任务,势必会影响编码质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开设以医院病案管理特别是疾病编码为主要内容的本科专业教育,从源头上解决编码人员数量和质量配备不足的问题。
综上,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为提高编码员专业技能水平提出建议:(1)加强医院在职编码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频次和强度,提高现有编码员的专业水平;(2)加强病案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增设本科专业并注重编码方向,为编码提供专业人才储备;(3)医院管理层对编码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尤其是三级医院更要增加编码人员的数量配置,减少编码员工作负担,顺畅编码员职称评定通道,提高该岗位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爱民,主编.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曹荣桂,主编.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S].卫办医管发[2011]148号,2011.
[4]王颖,郭默宁,白雪娟.县级医院编码员培养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5,16(12):81-82.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目标及展望 下一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探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