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1 11:16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涟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2016年涟水县城乡水厂及其生活饮用水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涟水县城乡生活饮用水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别,城区优于农村,农村枯水期优于丰水期。在农村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理化指标不合格项次分别占总不合格项次的97.93%、2.07%,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项占比远高于理化指标(χ2=1067.983,P=0.000),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枯水期、丰水期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项次分别占同期总不合格项次的94.64%、98.72%,丰水期微生物不合格项占比高于枯水期(χ2=7.432,P=0.015),丰水期微生物指标超标问题更为严重。结论涟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是影响其水质的最主要因素,存在着引发多种介水性疾病的隐患,需要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关键词: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是关系到老百姓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1]。涟水县地处黄淮平原东部,废黄河下游,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拥有114.97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95.58万人。全县现有地面水厂一座,深井水厂200多座,除县城区及保滩、小李集、大东、南集等少数乡镇由县城区水厂供水外,其余大多数乡镇约85.23万居民生活饮用水靠分散于乡村的农村小水厂供给,而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一直不太理想,为探究其问题根源,为政府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涟水县2014年-2016年城乡集中式供水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涟水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
涟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2016年对全县城乡所有集中式供水点的监测资料。城区水厂水源为地表水,经过滤、沉淀、净化、消毒等处理程序,通过管网向居民不间断供水。农村水厂都以深井水为水源,采用水泵抽取深井水,通过管网分早、中、晚3次向居民供水。2014年-2016年监测城区水厂1座,农村水厂分别为259座、254座、240座(丰水期225座)。城区水厂除2016年12月外,每月采集出厂水1份和末梢水10份进行检测;农村水厂每年分别在枯水期(1月-3月)和丰水期(7月-9月)采集每个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各1份进行检测。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2]进行采样、保存、运输和检验。城区水厂出厂水采自水厂化验室,末梢水采自供水范围内离水厂较远用户的水龙头;农村水厂出厂水采自出厂后进入输送管道前,距离供水设施最近的取水口处,末梢水采自离当地厂水较远用户的水龙头。
1.2.2检测指标
城区水厂每份出厂水、末梢水各检测微生物和理化指标34项,其中微生物指标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4项;理化指标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砷、镉、铬、铅、汞、硒、氟化物、铁、锰、铜、锌、铝、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游离余氯30项。农村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都没有进行消毒处理,故无需检测消毒指标游离余氯。城区水厂水和农村水厂水水样的检测项目的差别仅此一项。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城区及少数几个乡镇的供水由涟缘水务有限公司1座大型集中式供水厂承担,水源类型为地面水,2014年-2016年共采集其生活饮用水水样385份,其中出厂水35份,末梢水350份,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每份水样各检测微生物和理化指标34项,累计检测项次为13090项次,合格率为100.00%。农村水厂水源类型为地下深井水,均为小型集中式供水点。每年分枯丰水期采集水样检测。2014年-2016年共采集其生活饮用水水样3060份,合格2664份,合格率为87.06%,其中枯丰期水样分别为1538份、1522份,合格率分别为94.86%、79.17%。2014年检测水样1036份,合格914份,合格率为88.22%;检测34188项次,合格33981项次,合格率为99.39%,不合格项为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2015年检测水样1030份,合格909份,合格率为88.25%;检测33990项次,合格33803项次,合格率为99.45%,不合格项主要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其次是理化指标中的总硬度、氯化物。2016年检测水样994份,合格841份,合格率为84.61%;检测32802项次,合格32615项次,合格率为99.43%,不合格项主要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等。2014年-2016年累计监测水厂数量:城区厂水35座次,农村水厂枯水期758座次、丰水期738座次。农村水厂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一部分乡村关停了小型集中式供水点,改由城区水厂供水。
2.2城乡水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的差异
2014年-2016年,共检测城乡水样3445份,总合格率为88.51%,其中城区水样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均为100.0%;农村水样总合格率为87.06%,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88.57%、85.61%(表1)。城乡水厂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95,P=0.000),农村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9,P=0.015)。
3讨论
了解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必须根据水样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来判断[4]。2014年-2016年涟水县检测城乡水样分别为385份、3060份,检测结果显示,城区和农村水厂水样检测总合格率分别为100.00%、87.06%,城、乡水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区好于农村。城区水厂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皆为100.00%;而农村水厂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88.57%、85.61%,出厂水好于末梢水。
参考文献
[1]卢道山.宿迁市2012-2014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98-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上一篇: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究分析与改进 下一篇:新形势下武汉水运发展策略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