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部分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8 10:26

  摘要:根据中国城市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部分新一线城市如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郑州,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西安,东部地区的天津、南京、杭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环境质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大方面合计32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九大新一线城市中,重庆、天津城市综合得分遥遥领先,成都、武汉、杭州竞争激烈,差距较小。基于武汉发展定位,响应中部崛起战略号召,针对性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承接“十三五”规划,助力“大武汉复兴”早日实现。

  关键词:新一线城市;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大武汉复兴;

  一、引言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生深远变化,不仅体现于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城市之间和企业之间竞争也愈演愈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竞争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全面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2018年新一线城市名单出炉,一时间引发全社会关注和热议。该榜单则是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十五个新一线城市。而本文则选取西部代表城市重庆、成都、西安,中部代表城市武汉、长沙、郑州、东部代表城市天津、杭州、南京。当中,天津、重庆为直辖市,其余为省会城市。从经济总量上看,2016年GDP突破万亿有六个;从社会发展上看,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常住人口均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从科技水平上看,九大新一线城市云集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因此,这九大城市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状况。

武汉与部分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立足当期研究基础,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32项指标,拟从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环境质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大方面构建起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体系比较直观反映九大新一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科学性。

  (二)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简化和分析数据作用。其基本原理则是通过降维,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点。因此,为克服多种指标之间信息重叠及人为主观判断造成偏差,旋转后进行重新划分主成分,尽可能保留原有数据信息。主成分分析在经济管理尤其是研究区域经济比较分析应用广泛且操作性强,适用于城市竞争力体系构建和运算分析,不需要因变量就可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即可获得分析结果。

  三、实证结果

  表5直观反映九大新一线城市竞争力得分情况,总体上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重庆、天津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分别为2.347、1.968,这与其直辖市发展定位密不可分,属于新一线中城市第一阵营;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分别以1.255、1.038、1.019和0.649综合得分紧随其后,属于新一线城市中第二阵营;长沙、郑州、西安分别以0.298、0.260、0.248位列倒数三名,属于新一线城市中第三阵营。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重庆自1997年成立直辖市以来,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实现GDP持续性高增长。根据七大主成分中,重庆在经济总量、社会水平、金融和发展潜力均位于前列,这与其人口基数、自然资源和行政区面积密切相关;天津开埠通商较早,紧邻首都北京,依托港口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滨海新区成立,拥有旅游和外商投资优势,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第三极,在经济总量、工业效率、环境质量方面表现突出。

  第二,根据七大主成分情况,成都则是在经济总量、生活质量、金融投资和工业效率微弱优势战胜武汉,而武汉则拥有百万大学生等众多院校及科研机构,多家企业总部落户,科教水平、工业效率发展潜力险胜一筹。两城实力相当,“互标”已成为常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新突破;杭州、南京位于东部地区,与同地的上海、苏州、无锡经济竞争激烈,依托长三角的天然地理优势,整体实力雄厚,且环境质量、生活水平和工业效率较高,表现为城市规划完善思路清晰且产业结构合理,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

  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光谷)等高科技工业园区区位优势,结合积极的、科学的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政策,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投产,形成以信息和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与服务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区域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带动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转换。与此同时,武汉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清退和淘汰落后产能,或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自身经营和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预期将提升武汉本地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武汉经济的持久、稳健增长。

  (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投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金融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具。武汉应当持续推进本地区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制定较为科学有效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领域地方法规建设,加强金融领域监管,正确引导金融市场有序发展,从而营造和构建健康、有序、良好的金融市场投融资环境,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武汉进行投资。另外,武汉市应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更多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小微企业,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和环保、扶贫等公益事业,为相关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更多信贷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发挥金融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武汉的投融资环境竞争力。

  五、结论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在竞争力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议题。本文立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站在新时代前沿,探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大武汉如何实现百年复兴,通过从各城市年鉴搜集指标数据,选取九大新一线城市,运用主成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根据差异,找出武汉全面发展的优势及瓶颈。通过实证分析,九大新一线城市中,武汉排位第四名,与同水平的成都、杭州和南京差距较小。根据各项指标,我们不难发现武汉受制于环境质量、发展速度及城市规划,这表现为武汉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商吸引力较小、交通秩序及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极大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为此,本研究认为,今后的武汉想在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竞争力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转变职能,提升办事效率,规划城市发展蓝图;充分利用百万大学生人才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英才永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竞争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带动教区发展,形成大武汉城市群,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创造经济联动发展效益。截止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尚未形成权威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学术探索阶段。而本文最大贡献则是采用最新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抓住新一线城市名单的全社会热议心理,根据所学数理统计知识,从武汉大学生角度出发,立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向往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明天,为大武汉复兴建言献策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丰蕾.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7):13-17.

  [2]张超,李丁,张洁,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6):8-13.

  [3]李朝晖,尹周斯达.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3,(02):87-89.

  [4]方锐.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上一篇:武汉与德国汉诺威会展经济对比分析研究 下一篇:武汉市文化旅游整体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