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7 10:40
摘要: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食物喂养现状及其风险因素,为改善贫困农村地区家庭喂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4年在陕南贫困农村地区收集的1354例18~24月龄婴幼儿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和食物喂养行为信息,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结果1)食物喂养行为不能满足WHO要求的最小饮食多样性标准和最小进食频率标准、最小可接受饮食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8.09%、37.81%和66.17%,出生后从未补充营养元素铁的比例高达73.26%;2)独生子女,监护人为母亲,母亲教育程度,非低保户与营养元素补充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结论应加强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的喂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和认知发展。
关键词:喂养;贫困农村;婴幼儿;风险因素
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会使儿童免疫系统低下,并且在儿童以后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过程中产生一些持久的、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1-3]。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到2010年为止,我国大约有10%的儿童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滞,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更为严重[4]。相关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营养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受监护人喂养行为的影响,不合理喂养行为是婴幼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5]。尽管有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6-7],但很少有涉及贫困农村地区家庭的大样本研究。为此,本文基于陕南贫困农村地区部分18~24月龄婴幼儿大样本的调查数据,了解监护人喂养行为现状,识别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喂养行为的风险因素,为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日后开展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行为改善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使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于2014年4月在陕西省开展的婴幼儿营养健康项目的调查数据。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家庭和儿童,在陕南国定贫困县共调查了174个乡镇、351个村、1354例婴幼儿。
1.2研究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婴幼儿家长或第一监护人进行调查。主要收集了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是婴幼儿监护人及其家庭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监护人喂养方面的信息,该部分信息的收集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共同推荐使用的婴幼儿喂养行为量表(InfantandYoungChildFeeding,IYCF)。主要内容包括监护人给婴幼儿补充钙、铁、锌、维生素AD等生命必需营养素的情况和过去1d内监护人给婴幼儿喂养食物种类和频率的情况。
2结果
2.1监护人、家庭和婴幼儿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1354名样本婴幼儿中男童708名(52.29%),女童646名(47.71%),一半以上(56.79%)的家庭房屋价值≥10万元,母亲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占61.89%,但只有251名(18.54%)的婴幼儿母亲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上。见表1。
2.2婴幼儿食物喂养特征
从是否符合WHO规定的“最小饮食多样性标准、最小进餐频率标准、最低可接受饮食标准”三个方面,汇总了婴幼儿监护人食物喂养行为。其中,1)是否符合最小饮食多样性标准:是1109人(81.91%),否245人(18.09%)。2)是否符合最小进餐频率标准:是842人(62.19%),否512人(37.81%)。3)是否符合最小可接受饮食标准:是458人(33.83%),否896人(66.17%)。
3讨论
3.1陕南贫困农村地区喂养现状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目前的健康状况,还对儿童未来的学业表现、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以及成年后的收入水平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8-10],及早发现这个阶段农村地区婴幼儿喂养食物和微量元素补充方面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干预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在喂养方面,大多数婴幼儿都能保证每天的主食、水果、蔬菜方面的食用,但仍有18%的婴幼儿未满足WHO要求的食物种类标准,1/3的婴幼儿未达到WHO要求的最小进食频率标准。这一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存在差异,该研究发现符合最小饮食多样性和最小进餐频率标准的比例低于10%[11],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研究对象大多是正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在计算食物多样性和进餐频率标准时,需要满足6月龄按时添加辅食的要求。
3.2食物喂养和营养元素补充行为风险因素探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导致喂养行为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房屋价值10万以上的家庭在最小可接受饮食标准方面做得更好(P<0.1),未享受低保的家庭在补充维生素AD、铁方面优于低保家庭。另外,发现独生子女在符合最小进餐频率标准、补充各类营养元素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可能也验证了“资源稀释理论”,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有限的儿童身上[16]。
综上所述,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喂养状况不容乐观。政府应该更多关注0~3岁儿童的营养均衡,对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不仅要保证吃饱,还需要营养均衡;地方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大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监护人对营养元素重要性的认识,在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免费营养包的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营养包喂养知识的宣传。
参考文献
[1]WalkerSP,WachsTD,GardnerJM,etal.Childdevelop-ment:riskfactorsforadverseoutcomesindevelopingcoun-tries[J].Lancet,2007,369(9556):145-157.
[2]MaluccioJA,HoddinottJ,BehrmanJR,etal.Theimpactofimprovingnutritionduringearlychildhoodoneducationa-mongGuatemalanadult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9,119(537):734-763.
[3]蒋志阳,黎海芪.婴儿早期接受新食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497-501.
[4]张现格.安徽省部分贫困地区7~14岁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5]刘娜,王妍,熊超,等.中国西部五省农村婴儿喂养行为与营养不良相关性研究[C].西安:全国妇幼保健学术交流会,2011.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