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7 10:30

  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农村地区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实施效果,为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四川省2014-2016年农村地区采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822份监测水样微生物、消毒及消毒副产物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监测水样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87.7%和82.4%。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在供水规模(χ2=23.872,P<0.001)和水源类型(χ2=7.679,P=0.022)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型工程合格率高于小型,深井合格率高于水库、江河溪水;菌落总数合格率在水源类型(χ2=22.572,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江河溪水合格率高于深井、水库;二氧化氯合格率为85.8%,在供水规模(χ2=9.603,P=0.00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型工程合格率高于小型;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合格率分别为99.0%和99.3%。结论四川省农村地区采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消毒效果较好,但未能达到较理想的状态,需进一步查找具体原因,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样的微生物指标合格率。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效果

  化学消毒是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为保障供水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按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因二氧化氯消毒具有高效、现制现用性质稳定、氧化性强可同时除臭去色、不产生氯化副产物等可防止输水管网中二次污染等特点,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目前,我国农村水厂大部分选择二氧化氯消毒。复合二氧化氯消毒使用以氯酸钠、盐酸为原料的发生器,复合二氧化氯在发生器内发生化学反应而制得,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卫生安生性符合有关要求[1]。如果投加过程处理不当,未反应完全的原料会进入供水系统,可造成氯酸盐污染[2]。本次分析旨在了解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效果,为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消毒及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省农村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四川省2014-2016年农村地区丰水期和枯水期监测水样中采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并完成本研究所选取的微生物、消毒和消毒副产物指标检测的饮用水监测水样。

  1.2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选取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亚氯酸盐、氯酸盐和二氧化氯作为研究指标。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3]进行,水质监测结果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4]表1、表2及表4中规定的限值和要求进行评价。

  1.3质量控制

  统一监测采样时间;开展人员的培训,统一检测方法;采用内部的质量控制等实验室质量保证措施;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数据的网络上报和审核反馈制度等。

  1.4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农村饮用水监测数据。采用Excel2007和SPSS16.0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四川省2014-2016年消毒方式为复合二氧化氯的水样分别占1.1%(174/15960)、6.1%(1116/18196)和5.3%(918/17403)。纳入分析的822个水样,90.4%(743/822)能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2014-2016年分别为140个、360个和322个,分布在成都市(6个)、德阳市(98个)、达州市(9个)、巴中市(73个)、广安市(129个)、眉山市(458个)和雅安市(49个)等7个地市。总大肠菌群合格率2015年最高为90.0%(324/360),2016年最低为85.7%(276/322);菌落总数合格率2016年最高为82.9%(267/322),2014年最低为80.7%(113/140);亚氯酸盐合格率2014年和2016年最高均为100%,2015年最低为97.5%(314/322);氯酸盐合格率2015年最高为100%(360/360),2016年最低为98.4%(317/322);二氧化氯合格率2015年最高为87.2%(314/360),2016年最低为84.2%(271/322)。各研究指标3年间合格率的比较,除氯酸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χ2=9.534,P=0.002),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指标3年合格情况见图1。

  2.2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监测水样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87.7%(721/822)和82.4%(677/822)。总大肠菌群合格率的比较在供水规模(χ2=23.872,P<0.001)和水源类型(χ2=7.679,P=0.022)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型供水规模水样合格率高于小型规模,深井水源水样合格率高于水库、江河溪水水源水样;菌落总数合格率的比较在水源类型(χ2=22.572,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江河溪水水源水样合格率高于深井、水库水源水样;其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见表1。

  3讨论

  四川省近年来农村饮用水监测覆盖面逐年扩大,但按本次研究需求完成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亚氯酸盐、氯酸盐、二氧化氯5项指标的只有7个市州2014-2016年的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水样822个,2014年由于监测工作要求非全覆盖,故收集到的水样数较少。2015年和2016年要求监测工作全覆盖后收集的水样数相对较多。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合格率较湖南省[5]、安徽省[6]和泉州市[7]等的调查结果高,但合格率均未超过90%,与桂林市[8]的分析结果一致,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水质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总大肠菌群合格率高于菌落总数,与广东省[9]的监测结果相反,虽然菌落总数合格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幅度较小,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各年间处于波动状态。以江河溪水水源的水样菌落总数合格率最高,超过95%,明显高于深井和水库水源水样合格率,而以水库为水源的水样合格率最低,仅为77.4%。然而,以江河溪水水源的水样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却最低,仅为80%左右,明显低于深井和水库水源水样合格率。这提示深井和水库等非流动性水源可能更易于微生物的滋生,而江河溪水等流动性水源更易受到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所以在选择非流动性水源应着重考虑水源的流动及更新能力,选择流动性水源时应注重取水点流域的保护,同时做好消毒及监测工作等。供水规模为大型的水样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明显高于小型规模的水样,这提示应加强小型规模水厂的监督,完善实施建设,加强人员培训从而提高水样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李新杰,陈晓东,陈连生,等.氯酸钠与盐酸反应CLO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卫生安全性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4-7.

  [2]岳银铃,鄂学礼,凌波,等.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在农村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4):773-7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4

上一篇: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及推广分析 下一篇: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