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4 10:47
摘要: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准确的城市定位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在综合地图集中,除了对交通、科教、文化和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以外,还会对城市定位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城市优势,用地图语言对城市定位进行客观表达,从而构建地图集的城市特色,建立城市自信。本文就是以《武汉市地图集》为例,分析城市定位在综合性地图集中挖掘和客观表达的方法。
关键词:武汉市地图集;城市定位;客观表达
1前言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依据独有的山水、地形地貌等先天的骨骼血液,创造了独特的社会风貌和城市精神。江城武汉以中国天元之位独居,有着3500年的筑城史,从商代盘龙古城开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中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造就了今天的武汉,积淀了今天的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大市、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今天的武汉,更加注重文化强市,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已经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程。
2地图集中城市定位的客观表达
2.1格局之魂
从地图上看,武汉像一只自西向东蹁跹飞舞的彩蝶,承载着武汉的荣光与辉煌。水对一个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起着巨大的作用。水不仅使城市充满生气与活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更是决定这城市的命运[2]。武汉自古得水而厚、因水而兴,汉水改道(如图1:汉水改道与城池变迁示意图)铸就今天的武汉三镇和两江四岸,长江滚滚东去,大小湖泊如珍珠罗玉盘般散落,让气势宏大的江城更加灵动隽秀。汉成化初年(公元1465-1470年),武汉连年大水,引发汉水改道,分岔注入长江。由于地貌原因和水流冲击,最后只在汉阳龟山以北形成最终汉水的唯一入江通道,至此,武汉三国以来的双城格局变成三镇鼎立。“百湖之市”(如图2所示)通过线面结合,河流如丝如缕构成江城血脉;大小湖泊水库散落其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水让俊美江城更加灵动,也是城市充满生气与活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决定这城市的命运[2]。大江穿城,龟蛇相望,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世界少有;云水相依,湖山相映,铺染城市底色。面向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围绕这一格局,充分展现武汉大奖大湖大城的大气灵秀之美[3]。
2.2区位之魂
天元之位、九省通衢,是武汉城市区位之魂。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既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又是全国经济地理中心,位于东部纵横经济带的十字交会点(如图3所示),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核心和重要人口承载地,代表着中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承担着区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功能,正在发挥国家“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的作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将武汉等城市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长江经济带将成为中国经济金腰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并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武汉作为长江中游特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向西快捷大通道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如图4所示)。优越的城市区位,是武汉发展之基,城市的产业格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和不断突出这一优势。
3总结
综合性地图集是全面系统地反映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揭示城市性质的各种专题地图和统计图表的综合体[6]。地图是城市研究的窗口,是全方位探究城市现状、城市历史、城市发展的直观平台,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地图集中对城市地位的客观表达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方法,一是城市与世界的关系。城市与世界的交流程度直接反映出城市对外发展的水平和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武汉市国际友好城市及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分布(如图10所示)和通航城市,以世界地图为基础地理底图,图表共用,一目了然,直观表现出武汉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程度,展现出武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二是城市在全国地理和经济位置。反映城市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主要以中国地图为地理底图,通过城市圈图、长江经济带图、以武汉为中心全国铁路等时线图、全国“米”字形高铁路网等专题图(如图11所示),表现出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不仅具有“居中独厚、辐射四周”的空间地理优势,还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经济地理中心之位。三是市域或主城区范围内的优势自然和社会资源。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可以全面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每座城市的综合性地图在这些内容表示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城市定位的挖掘和表达都不相同的,这也是一部综合性地图集的精华和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1]冯平,刘美春,黄思思等.《武汉市地图集》设计技巧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6(4):49~51.
[2]李婷.汉味小说中的武汉地域文化研究[J].武汉文化研究,2016(3):5~8.
[3]阮成发.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N].长江日报,2013(1).
[4]陈星辰,孙君恒.试论中国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以湖北黄陂大余湾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16(3):45~48.
[5]武宣研.打造“文化五城”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J].政策,2013(6):73~75.
上一篇:面向“互联网+物流”人才的综合实践实训教学改 下一篇:论述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治理策略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