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市旅游类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3 09:52

  摘要: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特大型城市,自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武汉市便积极响应这一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武汉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武汉发展全域旅游对人才数量、类型、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和“互联网+旅游”的市场现状更是人才需求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对武汉推行全域旅游的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对目前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供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域旅游;武汉市旅游类人才;供需问题

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市旅游类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武汉旅游业发展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长江中游特大型城市。由于中国第一大长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会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武汉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以及众多湖泊,被誉为“百湖之市”。同时,武汉具有3500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也是国内科教名城,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武汉是中国中部旅游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长江三峡旅游线的门户。武汉市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黄陂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自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武汉市便积极响应这一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武汉市全域旅游的发展。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市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黄陂区因卓有成效的旅游发展而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2.3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5.72亿元,分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和第三位,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4.1%。旅游产业增加值1108.1亿元,占全市GDP的9.3%,旅游特征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量达148亿元,旅游产业财政贡献率11.2%。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人才需求研究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从“点”到“面”的转变,这对旅游部门的管理方式和内容、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域旅游理念在武汉的推广,使得武汉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涉及到“旅游+”和“互联网+”的产业中更是如此。

  (一)全域旅游发展对多种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

  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游客数量从0.89亿人次增加至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753.73亿元增加至2197.41亿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5%,分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二位。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万,间接从业人员150万[2]。2016年和2017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31亿人次、2.57亿人次和2505.72亿元、2812.82亿元。截止2016年底,武汉市星级以上宾馆数77家,国内、国际旅行社343个,旅游景区数37个。庞大的游客数量和众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数量需求逐渐加大,但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一直存在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全域旅游的推进和发展,则从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素质、结构和紧缺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要求

  1.具备“游+”跨行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旅游业正在成为正真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了旅游业与多产业、多领域和多部门关联和融合,体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改革创新性,旨在推进旅游发展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居民收入的增加,支持了消费者各种旅游需求的释放,同时也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目前“旅游+”从城镇化、工业化、商贸、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环保和国土”等角度发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势必需要培养更多旅游人才。这些旅游从业人员不只服务于单一的旅游行业,而是要服务于“旅游+”的相关行业和工种,因此需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和跨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2.具备科学使用互联网能力的新业态人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旅游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过程,是供给侧改革在旅游业的直接体现。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互联网+旅游”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旅游市场的调研、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推广、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等方面,互联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能够具备科学使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能力和通过互联网技术把握旅游市场的能力。

  三、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情况

  (一)武汉高校旅游类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2017年11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690所,比上年末增加172所,在校生44.04万人,减少1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24所,比上年末增加135所,在校学生23.2万人,增加0.6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614所,在校学生为67.2万人。2016年全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总量达474.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9万人次,降低0.2%。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目前国内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在增加,在校学生的数量却在减少。而在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截止至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由“十二五”末的2798万人增至3300万人,旅游人才数量由“十二五”末的670万人增至825万人。这表现出,目前旅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湖北省而言,以导游为例,湖北省中级导游人数为783人,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3.3%,中高级导游服务人才较为匮乏。另外,全省旅游院校(含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近三年逐年下滑,旅游饭店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紧张④。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旅游人才供需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的总量不少,但是存在有效人才供给不足,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和目前供给的旅游人才匹配度不高。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据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所占比例很少,所以上述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形同虚设[5]。同时,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仍然存在人才供给滞后的情况,武汉着力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但是针对全域旅游需求的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足。

  四、武汉市地方高校全域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校是旅游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对于武汉大部分地方高校而言,立足地方服务武汉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根据武汉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适当调整,适应市场需求是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市场,对接产业

  全域旅游的发展,强调了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教育、文化等多产业和多部门的融合发展。同时,在以往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中,对“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被重点强调,而根据全域旅游的视野,随着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加深,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能够良好应用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重要性在提升。

  (二)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

  武汉全域旅游大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一轴一心一山三城百湖”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将武汉打造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在这一目标下,武汉地方高校应该把握城市发展重大战略,积极加强“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国家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从课程设置、语言能力、实践活动等环节来进行加强。加大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有力保障的前提下,拓宽旅游类学生国际化实习的渠道,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长江日报.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EB/OL].http://www.wuhan.gov.cn/whszfwz/xwxx/whyw/201712/t20171210_145042.html,2017-12-10.

  [2]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武汉市旅游业专项规划(2016—2030年)[EB/OL].http://www.wuhantour.gov.cn/ghzsghml/6193.jhtml.2018-01-04.

  [3]刘微微.国际应用型旅游人才内涵及特征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5):26.

  [4]王铄.武汉探索构建多元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旅游报,2016-03-03,(B01).

  [5]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

上一篇:基于视觉感知的蔬菜害虫诱捕计数算法 下一篇:曲靖市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中的优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