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8 09:07
摘要:为提高麦田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农艺节水,试验对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和传统条播2种种植方式麦田的水分利用情况进行监测,苏正研发基地无垄联合耕播机示范区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传统条播相比较,小麦无垄栽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19%,产量增加了14.23%;吴桥试验站蒸渗仪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无垄栽培全生育期耗水量较传统条播减少了1.49%,亦具有节水效果;通过对2种种植方式投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与传统条播相比可节支712.5元·hm-2。综合说明,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是北方干旱地区一种适宜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小麦;无垄;匀播;节水
小麦常规种植方式是条播行垄[1],但近20年来单产提高缓慢,权威部门公认增产率不可能超过8%。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是单株均匀分布的种植方式,具有能充分利用光、风、肥资源等特点[2]。郝德有等[3]研究表明,其可增产幅度为801~1897.2kg·hm-2,增产率达9.15~29.21%;平均增产1324.2kg·hm-2,增产率达19.43%。目前,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小麦栽培研究团队已发明无垄联合耕播机,施肥、播种、镇压一次性完成。目前,已有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相关研究报道,乔蕊清[4]研究认为与传统条播相比较,旋耕后撒播小麦种植产量更高。但有关小麦机械化无垄匀播在节水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试验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衡0628,由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抗旱鉴定团队生产;采用的2BXW200型小麦无垄耕播机为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小麦栽培研究团队研发生产。
1.2方法
1.2.1不同种植方式水分利用情况比较试验试验在苏正研发基地无垄联合耕播机示范区进行。试验于2012—2013年开展,采用大区对比法,设置2个处理,即无垄栽培和常规15cm等行距对照,大区面积1334m2。2012年10月15日播种,无垄栽培和常规处理播种量均为210kg·hm-2,播前造墒,灌溉量75mm[5]。分别于播种、拔节、抽穗、成熟等各生育阶段测定小麦蒸腾、蒸散和蒸发量,并计算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小麦成熟后测定小区产量,并折合成公顷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小麦无垄栽培和传统条播的水分利用情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麦田蒸腾占比增加而蒸发耗水减少,其耗水模式由蒸发主导向蒸腾主导转变,且各个生育阶段无垄栽培麦田蒸腾占比均高于传统条播,应该是由于无垄栽培麦田全覆盖时间较传统条播封垄时间提前的缘故[7],根据田间观察(数据未在表中体现),无垄栽培于小麦两叶一心或三叶期,即正常播期播种后30~40d实现全覆盖,而传统行播种植则至春季拔节期才能封垄;因无垄栽培麦田全覆盖提前,其棵间蒸发量较传统条播减少了36mm,尤其在抽穗前减少量为24mm,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减少量(33mm)的72.73%,但同时由于其栽培密度大,蒸腾较传统条播增加了3mm,故全生育期蒸散量较传统条播可节水7.91%;与小麦传统条播相比较,小麦无垄栽培产量增加了14.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19%。由此可见,无垄栽培能更好地覆盖地表,减少了蒸发[8],增强了蒸腾作用[9],使生育期土壤裸露时间短,裸露面积小,降低了麦田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损失[10-11],提高了生育期水分利用率,可实现农艺节水,尤其在苗期效果最明显。
2.2小麦无垄栽培和传统条播耗水量情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比传统条播相比较,小麦无垄栽培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6.56mm(1.49%),越冬前、越冬期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较小,应该是由于无垄栽培苗期均匀覆盖地表,减少蒸发,实现节水[12];但是,从返青—成熟期,小麦无垄栽培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高于传统条播,应该是因为无垄匀播密度较传统条播大,蒸腾加强,使得耗水量增加。
3结论与讨论
与传统条播相比较,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方式的优点包括:(1)增产效果显著;(2)节能节支,实行耕、种联合作业,消灭了单纯播种程序,可减少拖拉机进地4次,进而实现节支;(3)节水,一方面小麦苗期提早封垄有效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提高小麦水分利用率,另一方面玉米生长前期的麦茬麦秸可均匀覆盖,对下茬玉米有节水作用;(4)减轻环境污染,小麦无垄联合耕播的均匀种植可有效抑制杂草,减少除草剂应用,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可减少农药残留污染[13]。本试验中,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打一个接种孔,后续工厂化生产的配套设备还有待进一步研发。
参考文献:
[1]上官舟建.真姬菇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J].食用菌,2004(1):16-18.
[2]林群英,叶运寿,宋斌,等.真姬菇与白玉菇子实体部分成分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2(10):53-55.
[3]LEEYuling,YENMingtsung,MAUJengleun.AntioxidantpropertiesofvariousextractsfromHypsizigusmarmoreus[J].Foodchemistry,2007,104:1-9.
[4]郁维荣.蟹味菇大棚栽培技术探讨[J].食用菌,1996(6):28-29.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