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邢玉10号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4 09:12

  摘要:为了给玉米新品种邢玉 10 号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在种植密度 4.5 万~10.5 万株/hm2 范围内, 按照梯度 0.75 万株/hm2 设 9 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和轴重均呈线性减少趋势,秃 尖长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出籽率和产量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影响邢玉 10 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籽率和 穗长,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 7.44 万株/hm2 。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穗部性状

  2012 年我国玉米产量为 20 812 万 t,较稻谷产量 高 383 万 t,玉米成为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1,2] 。玉 米产量稳步提升可以有利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而 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19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品种进行了 5~6 轮的 更替[3]。邢玉 10 号是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 玉米新品种,2016 年 5 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 会审定 (审定编号:冀审玉 2016003 号)。该品种具有高产、多抗、优质、籽粒脱水快等特点,其大面积推 广有利于玉米的增产增收,提高种植效益。在保持现 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 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4~9]。因此,探究邢玉 10 号的适 宜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2016 年和 2017 年分别在隆尧县泽畔村和 任县太平庄 村进行。其中 , 隆 尧 县 年均日照时数 2 506 h, 无 霜 期 195 d, 年 ≥10 ℃积 温 4 519 ℃ , 2016 年玉米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为 337.5 mm;任县 年均日照时数 2 657.5 h,无霜期 214 d,年≥10 ℃积 温 4 490.4 ℃,2017 年玉米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为 301.8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邢玉 10 号,由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对玉米产量 (y) 与种植密度 (x) 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图 1) 显示,产量与密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 回归方程为 y=-65.09x2 +969.0x+5 421.74 〔R2 =0.796,p (0.008) <0.01〕。根据拟合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当种 植密度为 7.44 万株/hm2 时,邢玉 10 号产量最高,为 9 028.135 kg/hm2 。

  2.2 穗部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对玉米产量 (y) 与穗部各性状 (xi) 进行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得到拟合方程为 y=-6 539.84+165.42x1+ 226.51x2 +65.62x3 -150.46x4 +69.94x5 -1 599.51x6 〔R2 =0.958,p(0.043) <0.05〕。其中,x1 为出籽率,x2 为穗长, x3 为行粒数,x4 为穗行数,x5 为百粒重,x6 为轴粗。对 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仅 出籽 率 〔p (0.009) <0.05〕 和 穗 长 〔p (0.000 4) < 0.05〕 对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 进一步对玉米产量 (y) 与出籽率 ( x1) 和穗长 ( x2 ) 进行 多 元 线 性回归,得到 拟 合 方 程 为 y = - 3 107.159+96.888x1+221.74x2 〔R2 =0.885,p(0.003) < 0.05〕。可以看出,出籽率和穗长是影响邢玉 10 号产 量的主要因素。这与目前的主流育种思路相吻合。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仍过分依赖于种植面积的增 加,随着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升高,国内粮食 种植的比较效益直线下降[10],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粮 食安全的一大隐患。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虽然通过 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推动有少量增加, 但仍然无法填补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 因造成的耕地减少的缺口[11],因此,提高单位面积农 作物产量仍然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本 研究结果表明,邢玉 10号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 次函数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12~14]相一致。王铁固 等[15]认为在选育耐密植的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 穗长、千粒重、出籽率和轴粗的选择。本研究的邢玉 10 号理论适宜种植密度为 7.44 万株/hm2 ,属较耐密植 的高产品种,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出籽率和穗 长,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且与当前的育种思路 相吻合。王 楷 等[ 7 ]认为 在 产 量 构 成 性 状 中 , 穗粒 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趋势。这 与本研究“除秃尖长度和出籽率外,其他穗部性状 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的结论相一致。 赵凡等[16]认为出籽率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三次曲线变 化,与本研究“出籽率与种植密度呈二次函数关系” 的结论不同,可能是由参试玉米栽培方式和品种不同 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张春雷. 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J]. 农产品市 场周刊,2012,(47):12.

  [2] 李国强,周 吉,曹治彦,路小芳,徐 萍,张正斌. 玉 米根系伤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 J]. 华 北 农 学 报 , 2011,26 (6):114-117.

  [3] 慈晓科.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演变规 律 [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4] 孟战赢,王育红,王向阳,沈东风.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 及产量的影响 [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 (12):48-51.

  [5] 韩卫红,李建刚,马翔龙. 豫西旱作区夏玉米生产限制因 素分析及增产对策探讨 [J]. 河南农业科学,2007,36(10): 37-39.

  

上一篇:重楼林下种植模式现状与分析 下一篇:2016年新疆农村饮用水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