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22 10:01

  摘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业;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地域类型;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1 引言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既受到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的直接影响,又受到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综合影响。因此,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性[1] 。农业区划本质上是在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综合分析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关系、地区主体功能与人地关系地域特点基础上,按照农业地域系统演化机制与分异规律进行分区划片的综合技术过程。它是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3] 。农业区划既反映了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一定时期的农业生产特征及其空间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出农业转型发展与国土空间利用的未来趋向,为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2 现代农业发展及其地域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组织和发展地域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正是新时期现代农业区划问题的缘起。

  2.1 农业生产自然地理格局变化

  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格局分异引发的空间格局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之下,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热量资源增加,辐射资源减少,全国≥ 0 ℃积温带北移西扩,导致中国一年三熟、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区域北界北移,一年一熟区域面积减小[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呈现较为明显的增温趋势[10] ,以东北地区为例,农作物生长季节的日均温平均每10年上升0.34 ℃[11] 。北方增温现象延长了农作物生长季,减弱了东北地区寒冷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致使作物种植适宜区发生空间变化[9] ,北方缺水地区的林草地开垦也突破了气候条件的约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显示,1990-2010年间,中国新增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12]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6-2009年全国减少耕地逾13.53万km2 ,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 (自治区) 增加耕地约8万km2 ,占全国耕地增长面积的56.9%,而同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东南5省(区)减少优质水田1.19万km2 ,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

  2.2 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转型

  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农业生产手段、技术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二五”期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高于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中国农业发展逐步由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技术投入为主,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由人力、畜力逐渐转为电力、水力等机械力,农业生产效率更多受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颁布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2001-2010)》、《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有计划地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等工程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和综合整治。仅2011-2015年间,建成高标准农田26.67 万 km2 ,粮食主产区亩均产量提高 10%~20%。土地整治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产能,拓展了土地资源多宜用途,催生了农业园区化和田园综合体。同时,农村土地经营股权化、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现代农业主体不断涌现,促进了不同地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动力。

  3 现代农业区划方法与方案

  3.1 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确定区划指标,制定区划方法,形成完整区划体系的重要依据。现代农业区划遵照五项原则:① 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农业既是多要素投入的大生产系统,也是多层次功能的生态系统,现代农业区划通过诊断区域主体功能,划定功能类型区。同时,甄别农业发展的保障性、动力性和约束性,建立主导指标体系与分区方案; ②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农业生产是对水、土、气等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科技进步、设施条件改善和市场体制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逐渐细化,进而改变了农业地域格局和农业地域功能;③ 生产现状与发展方向相结合,农业生产既有区域性、承继性,又会随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而做出响应,因而农业区划不仅体现区域农业现状条件,还要对区域农业发展态势做出情景预测,明确区域农业现代化方向;④ 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模糊数学等定量方法能够减少人为主观意向的影响,但其合理性又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区域认知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进行大量定性分析,厘清农业发展关键性因素,研究主导因素作用机理与过程,以此对定量结果进行适度调整;⑤ 空间连续性与区内一致性原则,区划单位是一个有机整体,农业区间具有明显异质性,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尽量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对于性质相似但空间不相邻的农业区,通过划分农业亚区的方式,保证农业区在空间上完整连续。

  3.2 指标体系与数据

  农业区划首要任务在于客观反映农业自然环境耦合条件、农业地域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合区域数据可获得性,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选用地形起伏度、灌溉条件下的农田熟制、水资源丰富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等4项指标,分别表征地形地貌、热量条件、水资源、耕地资源等生产条件。在农业地域功能方面,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均农产品产量表征农业生产现有能力与发展潜力;选用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劳均农业增加值反映农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强度与经济效率;选用地均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环境可持续指数反映生态环境保育的需求和水平;选用100 km范围内地级以上城市总人口、农业多样性指数反映农业休闲与文化功能的市场需求及潜力;选用县域单元几何中心的空间坐标反映农业空间邻近性。

  4 现代农业区划的分区特征

  现代农业区划一级区综合反映了气候、地形状况,以及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特征,农业二级区不仅考虑中观尺度的光、热、水、土资源地域分异,也综合考虑地区主体功能、城乡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区域非均衡发展导致农业二级区的空间变化较为明显。比照1981年版综合农业区划与本区划统计指标,进一步分析农业区社会经济变化,各农业区发展特征与区域问题,明确了各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考虑数据获得的可行性、完整性,本文选择1990年、2014年统计数据计算各农业区划分区指标。农业一级区特征与发展方向归纳如下,农业二级区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1) 东北山地丘陵区,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山区、呼伦贝尔地区、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地区,以及吉林、辽宁东部山区。该区地处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的边境地区,人口密度低,少数民族集聚,以粮食生产和林区特色农业为主,其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 20%,林地面积占全国的 15.9%,是中国重要的农林特产品基地。随着气候变暖,该区水热条件明显改善,农业适宜区北移[23] ,农业生产规模与产量有所上升。然而,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荒坡、湿地大规模开垦加大了农业生态风险。(2) 东北平原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西部,以及内蒙古通辽市。该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3.2%,粮食、肉类生产分别占全国的20.7%、 15.9%,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该区也是东北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区。 2003 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区城乡发展转型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明显。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平原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亟需优化农业水土利用结构[24]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5 结论与讨论

  (1) 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提升背景下,全国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并发生要素重组和空间重构,导致农业地域功能的转型与转变,成为现代农业区划分异的内在动力。本文构建了“四化”协调发展背景下农业区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方法,研制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2)现代农业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二级区。与《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相比,在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政策与工程建设、主导地域功能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农业区空间范围发生改变,如东北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北界北移,黄土高原区、华南区空间缩小等,二级区的空间变化更为显著,体现了农业地域分异机制的复杂性。农业区的空间调整既反映气候要素的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区域城乡发展转型的新态势,归根到底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地业融合关系的区际变化。

  参考文献

  [ 1 ] Zhou Lisan.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intern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iz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reg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4, 30(1): 14-22. [周立三. 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 地理学报, 1964, 30(1): 14-22.]

  [ 2 ] Deng Jingzhong.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Method.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1. [邓静中. 农业区划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 3 ] Liu Yanhua, Zheng Du, Ge Quansheng, et al. Problems on the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21-329. [刘燕华, 郑度, 葛全胜, 等.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地理研究, 2005, 24(3): 321-329.]

上一篇: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 下一篇: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