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22 09:48
摘要: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主体是采集狩猎,属于农业范畴的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仍处在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虽然稻作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无法取代采集狩猎。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始的象征。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稻作农业起源;农业形成过程;农业社会;浮选结果
1982年第1期《农业考古》发表了严文明先生撰写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1]。如果说,以往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是以农学和古文献诠释为主要特点的话, 严文明先生的这篇文章开启了以考古发现为主导的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时代。自此之后,考古新发现及其分析就成为了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主流,特别是自本世纪以来浮选法在中国考古发掘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2],包括水稻遗存在内的各种植物遗存不断涌现,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植物遗存资料和考古实物证据[3],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以及早期发展的研究[4]。
一、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
考古发现证实, 现今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的驯化时间大多是起始于距今一万年前后,例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大麦、 起源于中美洲地区的玉米等, 这与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的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联,据此推断,栽培稻驯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的起始点可能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古代稻遗存出土自四处考古遗址: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7]、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8]、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9]。其中上山遗址出土的稻遗存是通过系统浮选获得的, 本文以上山遗址为例对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进行讨论。
二、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
距今8000年前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被称之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5]或“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16]。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定居村落,陶器制作逐渐标准化,磨制石器的比例不断增加,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根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明显带有稻作农耕特点的早期考古遗址都是属于这个时期, 但是分布范围已经超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湖南省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17],浙江省的萧山跨湖桥遗址[18]和嵊州小黄山遗址[19],河南省的舞阳贾湖遗址[20]和邓州八里岗遗址[21],等等。其中在贾湖遗址和八里岗遗址开展过系统的浮选工作, 本文以这两处遗址为例, 对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讨论。
三、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后期阶段
在20世纪的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 浙江余姚的河 姆 渡 遗 址 被 看作 是 最为 重 要的 考古 发现,以至于在国内外的教科书中,讲述稻作农业起源都是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作为主要考古例证。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之所以如此轰动,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埋藏环境, 为考古发掘保存了大量的水稻遗存。 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植物考古田野手段如浮选法, 所以在绝大多数的考古遗址中无法发现植物遗存, 然而河姆渡遗址所在区域地势湿洼,文化堆积长期被水浸泡,起到了有效的隔氧效果, 为各种有机质文化遗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水稻遗存[26]。但是,由于当时的发掘缺乏植物考古的参与,没有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 所以出土植物遗存的数量虽然惊人, 却无法开展有效的量化分析和比较,许多问题难以回答,例如稻谷是否确实是河姆渡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野生的可食用植物种类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幸运的是,2004年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
四、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
那么, 如此漫长的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究竟在何时才能完成?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应该已经进入到农业社会阶段, 至此稻作农业终于取代了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3]。良渚文化是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晚 期 文 化,14C测 定 年 代在 距 今5200~4300年间。考古发现显示,当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 考古遗址的数量突然剧增, 环太湖区域特别是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异常密集[33],这说明,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人口大幅度增长。在人类发展史中,人口增长速度总是受到基本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抑制, 因为人口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几何级数, 而基本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34]。但是,如果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口突然大幅度增长,一般都与基本生活资料获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密切相关。据此,在良渚文化时期突然发生的区域性人口大幅度增长, 很可能应该归功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即当时的社会经济终于摆脱了采集狩猎方式, 转而完全依赖于稻作农耕生产方式,因为只有依靠相对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的大量人口的生存。
[参考文献]
[1]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 (1).
[2]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J].考古,2004,(3).
[3]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 选 出 土 植物遗存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4,(1).
[4]Zhao Zhijun.“New data and new issues for the study of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in China”.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Vol.2,No.2 2010.
[5]Jones, Martin and Liu Xinyi.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Science, 2009, 324 (5928).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