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框架下农村经济的转型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9 09:0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并对精准扶贫常见的问题进行全面阐述,最后提出了精准扶贫实现经济转型的相关策略,精准扶贫对于农村经济转型有着重要作用,不但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还能促进我国持续发展,希望相关人员能够加强对精准扶贫的重视,使农村经济积极转型。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经济;转型;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使得各个地区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扶贫计划,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少精准性,无法把扶贫行动落实到贫困群众中,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扶贫行动的满意度,在此背景下,实施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贫困群众走上富裕之路,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

我国精准扶贫框架下农村经济的转型

  一、精准扶贫概述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工作时提出了重要思想,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1],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优势,这样才能识别扶贫对象,给予贫困群众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使其脱离贫困户。之前的扶贫行动在扶贫对象方面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没有对贫困县、贫困户进行实际调查,出现滥竽充数现象,影响了我国扶贫计划的实施力度,没有充分发挥扶贫行动的作用,没有根本解决我国扶贫问题。在此背景下,确定贫困对象具有重要作用,精准扶贫能够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扶贫行动的精准性,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群众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还能有效改善农村经济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搜集贫困县相关信息,并对贫困县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确保扶贫的精准性。

  二、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确定扶贫对象

  在精准扶贫机制中,有的人员没有确定扶贫对象,导致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这样不但无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扶贫,还会降低群众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只有工作人员确定扶贫对象,才能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扶贫对象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精准扶贫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有的人认为精准扶贫是政府主要职责,需要政府部门才能对贫困群众进行扶贫,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我国精准扶贫的实施力度。

  (二)没有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有的政府部门不作为,没有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提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的工作人员缺少对精准扶贫的重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使得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把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表面,使得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其二,缺少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的政府部门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没有确定精准扶贫对象就实施扶贫行动,这样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无法解决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三、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相关策略

  (一)实现根本性扶持

  要想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工作过人员必须确定扶贫对象,实现根本性扶持,根据扶贫对象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让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术,而不是仅仅给予资金支持,让扶贫对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才能解决我国扶贫问题。例如,对东北地区进行扶贫时,要充分考虑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东北地区农村以耕种为主,要想实现东北农村经济的转型,可以由农业向重工业发展,让贫困群众到工厂工作,对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使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确保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的扶贫制度

  扶贫制度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制度的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扶贫制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其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还能确保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扶贫制度不仅仅是摆设,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监督,所以,部门领导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力度,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要对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处罚,确保其按照扶贫制度进行实施,这样才能让扶贫工作有法可依。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耐心,有的工作人员短期内没有看到效果,就缺少对扶贫工作的实施力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2],全面了解精准扶贫内涵,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理念,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

  四、结语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行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精准扶贫的重视,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的优势,建立完善的扶贫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进而提高我国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 循证实践: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机制与方法学探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3(03):131-137.

  [2]谢玉梅,徐玮,程恩江,张国.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小额信贷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3(05):54-63.

  [3]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 循证实践框架下的精准扶贫:一种方法论的探讨[J]. 农村经济,2017(01):17-23.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 +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我国现代化商品流通格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