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城市农业经济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7 09:53

  【摘  要】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压舱石”。通过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 2011—2015 年京津冀地区 13 个地市农业经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联系范围和联系格局的发展变化,发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强度有所提高;除石家庄外,各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方向均未发生变化。在农业经济联系范围和格局上,整个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一般化程度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各城市农业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均有所增强。2011—2015 年京津冀地区均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同时也均存在着以石家庄、邯郸和邢台为核心城市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构建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网络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强化北京与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京津冀;农业经济联系;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何实现其内部各地之间的优势互补,以达到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采取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的方式,从而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协同发展是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压舱石”。 2015 年 8 月,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指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农业应走在前面。2016 年 3 月出台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明确指出:“力争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到 2020 年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河北部分地区跨入农业现代化行列。”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农业经济联系,有助于厘清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探讨,也有益于进一步了解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的联系状况,为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农业经济联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地区城市农业经济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

  1. 修正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源自于物理学,现如今在经济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类似于万有引力的规律,引力模型现已成为分析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的重要工具。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情况,为此本文在修正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京津冀 13 个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程度进行测度。修正的引力模型如式 (1) 所示:其中,Vi 和 Vj 分别表示 i、j 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Pi 和 Pj 分别表示 i、j 市的乡村人口数, Si 和 Sj 分别表示 i、j 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Dij 表示 i、j 市之间的交通里程, Kij 为经验常数,用于表示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为此本文借鉴侯赟慧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各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出不同城市自身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如式 (2) 所示:

  2.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分析方法,能够为分析区域之间的关联特征和确定区域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及其对网络的影响,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研究范式。本文将采用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凝聚子群以及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 13 个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全方面的认识。 (1) 网络密度用于反映京津冀地区 13 个城市农业经济联系量的紧密联系程度,计算公式如式 (5) 所示,表示 i 市与 j 市之间的农业经济联系量, 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的城市个数。其数值越高表示各地区农业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京津冀地区 13 个城市之间农业经济联系越多,相应的农业经济联系网络密度越大。 (2) 网络中心度网络中心度常用于衡量京津冀地区 13 个城市位于农业经济联系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测算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计算公式如式 (6) 所示。其中, 表示 i 市与 j 市之间的农业经济联系量, 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中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由点入度和点出度组成,分别反映该城市农业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

  三、京津冀一体化农业经济联系社会网络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 Ucinet6.0 软件对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各城市 2011—2015 年农业经济联系量进行农业经济联系总量、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和点度中心势、凝聚子群以及核心—边缘结构的分析,用于探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前后各地区农业经济联系强度、范围和格局的变化情况。

  (一)农业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根据修正后引力模型和式 (3) 和式 (4),本文分别计算出 2011 年和 2015 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农业经济联系总量和两两城市之间的隶属度,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总的农业经济联系总量由 2011 年的 7 179 上升到 2015 年的 8 230,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密切程度不断提高。从增长率角度看,除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以外,其他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总量增长率均大于 0,说明这些城市自身对其他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程度不断加强。对各城市首选地的隶属度可以得出,除石家庄的首选地由邢台变为保定外,京津冀地区其他各城市 2011 年和 2015 年农业经济联系首选地均没有发生变化。除北京、天津和廊坊外,其他城市农业经济联系首选地的隶属程度均小幅提高,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对自身首选地的农业经济联系紧密程度逐步提高。北京、天津和廊坊的农业经济联系总量分别由 2011 年的 391、412 和 510 增加到 2015 年 434、 613 和 734,农业经济联系程度更为紧密,分别向京津冀其他地区辐射。

  ( 二 ) 农业经济联系范围

  农业经济联系范围分析包括农业经济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分析和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分析。本文依据 (5) 式的计算方法对各城市之间农业经济联系量进行标准化下网络密度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综合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农林牧渔业产值、乡村人口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为主要评价指标和京津冀地区 13 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农业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农业经济联系范围和农业经济联系格局三个方面,对 2011—2015 年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强度均有所提高。除石家庄外,各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方向均未发生变化。第二,2011—2015 年,整个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一般化程度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各城市农业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均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 徐康宁 , 赵波 , 王绮 . 长三角城市群 : 形成 , 竞争与合作 [J]. 南京社会科学 , 2005 (5): 1-9.

  [2] 侯赘慧 , 刘志彪 , 岳中刚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J]. 中国软科学 , 2009 (12): 90-101.

  [3] 方大春 , 周正荣 . 安徽省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研究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J]. 华东经济管理 , 2013 (1): 18-22.

  [4] 邹琳 , 曾刚 , 曹贤忠 , 等 .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 [J]. 经济地理 , 2015 (6): 1-7.

  [5] 欧向军 , 薛丽萍 , 顾雯娟 . 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 [J]. 经济地理 , 2015 (8): 24-31

上一篇:京郊农村“互联网 + 休闲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