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贫困乡村发展路径选择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7 09:17

  【摘 要】  文章论述了提出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分析了西部乡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西部乡村劳动力外流、经济利益多元分化、扶贫工作腐败问题、教育发展滞后等。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贫困乡村发展的路径:要制定完善精准扶贫的相关法规制度;创新发展西部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倾斜扶持西部乡村教育;激发西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期达到按时精准脱贫、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

  【关键词】  西部贫困乡村;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贫困乡村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和价值

  1、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

  扶贫工作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传统扶贫开发政策赋予贫困地区较多的资金、政策、权利等发展资源,[1] 但由于过去贫困人口定位的不“精”不“准”,导致扶贫成效有限,贫困现象的连根清除仍然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2015 年 1 月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西部乡村而言,脱贫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区域利益本位主义的驱使下,贫困区域“主动脱贫、主动摘帽”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真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基层干部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弱化淡化,不少乡村干部打着“扶贫”的旗号,将扶贫物资和项目划拨到并不真正符合要求但与自身利益相关者的手中,一部分基层干部在遇到涉及利益相关群体或权钱交易的情况时时常会发生动摇,做出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因此,困难群众对国家政策一度表现出失望冷漠的态度,由此也引发出干群矛盾激化甚至是尖锐对立的现象。

  2、精准扶贫的价值

  首先,在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张“安全网”,它不再是过去的给予式扶贫,而是通过因地制宜地充分发展生产力,形成产业链的方式,为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水平上的人民群众形成基本的长远的生活保障,使贫困家庭从经济状况到精神面貌得到总体改观。其次,精准扶贫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穷则乱”是一条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不变的规律,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很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医疗和教育问题

  得不到改善,很容易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滋生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易被某些不良势力所利用,成为社会发展的边缘力量甚至反对势力,危害社会安定。最后,精准扶贫是检验扶贫成果和构筑融洽的干群关系的重要基石。基层扶贫人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的成效,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对扶贫干部最高的褒奖,如果村组干部在涉及集体利益的时候,能够秉公处理,深刻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干部的好感便会重新回归,干群关系也会重返鱼水情深。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地区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西部贫困乡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新的发展困境

  我国地域辽阔,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历史因素、政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经济快速腾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来说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脱贫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内陆省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劳动力较为充足,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容纳有限,所以西部地区乡村的大量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流向城市。这是城市化进程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这些劳动力流向城市后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实质上在逐渐小于在农村地区所能创造的附加及蕴藏价值,因为对这部分人而言,流向城市仅仅解决了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但其后续所遗留下来的土地资源问题、权利保障问题、医疗问题、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都越来越成为制约西部乡村发展的重要瓶颈,甚至有些已经成为潜在的矛盾和隐患。

  2、扶贫工作中的腐败问题影响西部乡村发展

  干群矛盾的导火索在于干部腐败问题,而腐败问题长期以来与人情关系和权钱交易相伴而生,由干部群体所引发的腐败行为一方面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造成干群矛盾的直接根源 ;另一方面给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的施行形成了阻碍力量,使得相关政策落实的成效并不显著,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对全体党员干部的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对腐败问题绝不姑息,将一部分不适合继续待在干部岗位的人员清除出干部队伍,使得腐败现象得到了空前的遏制,干部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现阶段的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扶助和精准考核,使得这项工作的受助对象真正符合扶贫要求。在过去,某些村庄存在着真正的贫困户的贫困资料被村组干部的亲属朋友或利益相关者冒名套用获得国家相关补助的事件发生,而现在随着这项工作中任务划分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监管力度空前强化,惩治力度不断增大,此类事件已经基本杜绝。通过制度框架和问责机制使精准扶贫工作走上了有序的运行轨道,也使得干群矛盾中最为直接的利益冲突大幅下降。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西部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仅仅依靠国家拨款和发达地区的援助无法解决贫困地区根本问题,必须赋予它改变生产状况的内生动力,使生产力回归到本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来,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平稳发展,否则就会造成乡村人员代代流失。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充分发掘和引进能够容纳生产力的相关资源,主动吸引人口回归。西部乡村落实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监管

  人情关系是扶贫资金与项目落实到真正的受助者手中的绊脚石,在西部乡村的社会网络中,人情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浓厚,宗族观念与利益关系交错其中,乡村干部置身于这种人际关系中,在涉及具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上完全保持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做到斩断这一牵绊链条,用制度隔绝人情关系,还有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贫困户的衡量指标必须做到具体化、制度化。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已经相当完善,关键还在于县、乡、村三级的具体实施过程,对贫困户衡量指标的精准划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将衡量标准的划分工作不断细化并规范化,用制度的框架将人情关系隔除在外,才能使扶贫物资和帮扶项目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全面监管。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在过去,扶贫工作除了在对贫困户的精准定位问题上存在偏差,而且在资金等的划拨过程中层层相扣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事前摸底,即对各项物资的划拨到贫困户手中之前提前做好统计登记工作,做到层层透明。二是事中跟访,即在物资抵达救助者手中时实地进行跟踪记录,确认物资发放的真实性。三是事后回访,即精准扶贫后定期对受助者进行探访,避免出现物资回收、政绩作假等现象,同时针对精准扶贫中出现的脱离实际的不当行为进行及时纠偏。

  2、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强化西部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

  创新发展乡村产业,是精准扶贫成效考核的硬指标,也是西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十年以来一部分地区在原有产业破坏之后,后续的产业转型呈现真空化,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农村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如果得到适当挖掘,其经济面貌很难得到明显转变。而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目标,不仅要靠社会力量的主动回馈和反哺,而且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国家的艺术瑰宝遗落在民间的甚多,但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优秀艺术无人继承,优秀文化的没落和流失令人惋惜和痛心。在过去西部乡村地区人口资源消耗能力低,乡村资源整体保护状况良好但可转换的经济价值低下,乡村往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或特色农业产品和景观,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努力挖掘其蕴藏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打造相应的文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在借鉴改革开放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在经济产业“腾笼换鸟”的背景下,将一些东部地区无法继续保留或引进的产业转移到内地,由此吸引当地劳动力回归的成效将不容小觑。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来吸引东部企业在西部地区进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政府通过给贫困户发放一定数量的“扶贫羊”、“扶贫牛”等生产资料,提高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在政府引导下发展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并形成由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的以种植收购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来进行脱贫帮扶等。

  四、结论

  第一,大学生整体在微信朋友圈中比较注重自身形象的管理,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综合使用获得性和防御性两种印象管理策略,且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获得性策略得分均值大于防御性策略。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一代,在利用微信朋友圈与他人交往时,更多的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他们更愿意向他人展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形象。第二,男生和女生在获得性策略方面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防御性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防御性策略平均分要比女生的防御性策略平均分高。在专业方面,研究表明文史类和理工类在获得性和防御性策略方面都不存在差异性。第三,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于不同对象所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他们对于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像父母和朋友更倾向于使用获得性策略,而对于普通同学等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客观条件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一般综合使用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通过获得性策略来拓展人际关系的广度,通过防御性策略维系人际关系。对于老师和亲戚,由于传统的“尊师重道”以及“尊敬长辈”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其更多地采用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而对于伴随着工具性社交的偶然性而形成的陌生网友,大学生表现出极低的获得性策略以及高防御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景 .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研究 [D]. 西南大学,2017-04-20.

  [2]  安桃艳 , 荣海涛 . 国内外印象管理研究综述 [J]. 商业经济,2014-06-10.

  [3]  房 玲 . 印 象 管 理 综 述 [J]. 社 会 心 理 科 学, 2005(03)114-117.

  [4]  辛文娟 , 赖涵 , 陈晓丽 .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J]. 情报杂志, 2016.35(03)190-194.

  [5]  郭燕荣 , 麻文斌 . 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 [J]. 社科纵横,2014.29(06)110-115.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农村电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