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5 09:37
摘要: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及落实全面发展观意义重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与新常态下的“三农”逐步交融,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率,并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还面临多方面的掣肘和挑战,迫切须要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 ; 农村金融; 信用体系; 发展现状; 转型路径
作为国家和谐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历年工作的中心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维系社会大局稳定以及落实全面发展观的重点。“三农”问题的根本落脚点在于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农业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活动,用信用手段阻止、筹集、分配、调剂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农村金融衍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是现代农村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半数以上的从业人员和一半以上的机构分布在农村金融领域,同时有近 1 /3 的信贷资金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循环[1]。随着“互联网 + ”战略的不断推进,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多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传统银行、互联网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互联网技术公司等纷纷在农村开展线下金融业务,以移动支付、众筹、P2P 等方式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布局。凭借互联网技术跨越地界障碍的优势,农村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农村金融资源与信息互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速率,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三农”问题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2015 年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和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见表 1。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缺失、“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供给之间不匹配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根据不同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匹配的金融服务系统与机制,实现县域金融供给与“三农”资金需求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解决“三农”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2]。
1 农村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
农村金融衍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涉及农业、工商业、城乡规划等诸多行业,具有跨领域、跨地域的特点; 其次,农村金融还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在现代农村经济中各种农村经济实体间的关系较复杂,关联性也较强,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整个农村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农村市场混乱[3]; 再次,农村金融多为小额贷款,因为社会化小农小规模生产,多以家庭户为主要贷款和储蓄单位。农村金融由于涉及自然灾害、经济风险、资金周转慢、流通速度慢等各种难以预见因素或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风险; 最 后,农村金融管理难度较大,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影响而极不稳定,资金需求受季节性生产、季节性市场供需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管理困难。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化金融体制,繁荣农村经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4]。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服务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因此立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分析当前制约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对策。
2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互联网金融对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流转效率及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薄弱、信用体系基础缺乏、金融人才匮乏、金融监管严重缺位等问题逐一显现,严重制约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2. 1 农村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人才严重匮乏
农村金融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凭借低成本、信息互通、跨地域性等优势,不仅丰富了农村金融产品,也提升了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完善的基础信用数据如贷款信息、还款信息等,是健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规范金融制度以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信用数据严重缺失,诚信档案呈碎片化形式存在,农村信用数据生态系统建设缓慢,同时基于农业产业链互联网金融、基于农业生产互联网金融等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客户信用数据则少之又少,传统商业银行、电 商平台及 P2P 借贷因此无法较好地掌控借贷金额并防控金融风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7]。另外,农村互联网金融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新型业态,农村金融的发展须要依赖现代农业高科技以及懂计算机知识、网络管理技能、金融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教育、医疗等资源与城镇地区相差甚远,难以吸引符合要求的人才,致使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表 3) ,思想观念保守、信息技术落后,对待机械化、互联网化等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消化能力有限,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与发展。
2. 2 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突发,监管不足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将传统农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三农”发展三者完全融合。因此,农村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相比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变与复杂。再加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无论在制度上还是体系上都较薄弱,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抵抗性不足,使得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存在明显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与操作风险。
3 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与建议
3. 1 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内初步建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地方金融机构为辅的征信体系,形成了包含居民与企业的基本信用数据库。但是在我国农村与乡镇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及农民信用思想意识淡薄等使得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完成城市信用数据与农村信用数据的对接,将对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能否顺利与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3. 1. 1 由政府牵头建立农村信用相关法律,鼓励全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建设 通过政府号召与全民参与的形式,将市场中一切有关经济数据纳入到信用系统中,丰富信用数据来源与资源,不断完善征信体系。同时,建立与农村信用发展相关联的法律与法规,规模农村信用行业。如整合各地资源,建立统一的征信评价或评级系统,消除目前金融机构各立门户的现象,提升信用系统的监管能力。
3. 1. 2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加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能力,将有利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征信工作的支持力度,实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信息数据共享,降低从事农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数据获取成本。同时,加大政府其他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数据合作力度,将税务局、邮政机构、国家电信等政府部门的信用数据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共享,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数据维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第一线的作用[11]。
3. 2 注重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由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与金融的双重属性,因此符合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是既要懂得一定的互联网知识,也要懂得传统金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因此可以考虑从专业高校内部培养理论人才或从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内部筛选出技能出众的人才,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李 苏. 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及其解除[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朱 喜,李子奈.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J]. 管理世界,2006( 7) : 68 - 76.
[3]李国英.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州学刊,2015( 11) : 54 - 58.
[4]蒋和平.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J]. 经济学家, 2009( 10) : 58 - 65.
[5]寇光涛,卢凤君.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 农村经济,2016( 8) : 30 - 34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