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转型路径研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5 09:37

  「摘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 +”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与新常态下的“三农”逐步交融,凭借低成本、信息互通以及跨地域性等优势,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丰富了农村金融产品,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率,并逐步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加速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还面临多方面的掣肘和挑战,迫切需要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转型路径

  引言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多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传统银行、互联网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互联网技术公司等企业纷纷在农村开展线下金融业务,以移动支付、众筹、P2P等方式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布局,互联网大潮正逐渐向传统农业的生产、营销、服务与金融等领域迈进,“互联网+”发展战略正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农村金融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工作项目,也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形成特有的运作模式(见图 1)。相比于传统农村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进入门槛低、金融流转效率高、金融产品丰富等优势,具体表现为:第一,凭借互联网技术跨越地界障碍的优势,农村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农村金融资源与信息互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速率,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三农”问题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中得到普遍应用,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第三,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电商企业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纷纷转型,依靠互联网的创新特性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领域,丰富了农村金融产品。然而,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薄弱、投入多、成本高、信用体系基础缺乏、坏账多等问题逐一显现,迫切需要对现有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与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有利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转型路径研究

  一、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与发展现状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特色产物,具有互联网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跨地域特性。农村金融衍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涉及农业、工商业、城乡规划等诸多行业,具有跨领域、跨地域的特点。农村金融多为小额贷款,因为社会化小农小规模生产,多以家庭户为主要贷款和储蓄单位。农村金融由于涉及自然灾害、经济风险、资金周转慢、流通速度慢等各种难以预见因素或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风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化金融体制,繁荣农村经济已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服务供给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因此立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分析当前制约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对策。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技术跨越地界障碍的优势,实现了农村金融资源与信息互通,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速率,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仅有五年时间,但是凭借众多互联网技术企业、电商平台、传统金融机构、农资企业等主体的加入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得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规模与日俱增。根据中国社科院 2016年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5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25亿元,并预测在我国“十三五”结束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可达 3200亿元,市场增长可达 25倍,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此外,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 2005年~2016年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增长速率逐渐放缓,我国农业占GDP比重和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如表 1所示,涉农贷款增长率在 2016年首次下降到 10%以下(见表 2)。而在国家农业政策支持不断增加以及涉农贷款不断升高的背景下,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规模在不断增长。另外,从农村互联网金融各种类型交易额度来看,央行数据显示 2016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全年交易量突破 3 万亿,其中农村互联网金融P2P交易总额为 450亿元,较上年增长 250亿元,农村众筹项目交易总额为 6.2亿元,较上年增长 5.12亿元,其中预售型产品众筹 4.2亿元,权益型众筹 2亿元。从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增长数量来看,2009年为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与众筹平台的开始发展阶段,在 2014年与 2015年政策利好支持下,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金融产业,农村用户的基础信用数据(贷款信息、还款信息)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格外重要。完善的基础信用数据,如贷款信息、还款信息等,是健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规范金融制度以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但是国内金融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农村地区居民的信用数据严重缺失,诚信档案成碎片化形式存在,农村信用数据生态系统建设缓慢,而像基于农业产业链互联网金融、基于农业生产互联网金融等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客户信用数据则少之又少。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各种类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积极使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来尽可能的控制金融风险,但是除了传统商业银行、电商平台等拥有一定社会信用数据的主体金融风险控制较好以外,诸如新型的P2P借贷、众筹等客户信用原始数据匮乏的主体则无法较好的控制金融风险,导致其运作成本较高,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村民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具有诚信档案,其中仅有一亿人接受过金融贷款服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人才严重匮乏

  人才与技术是农村互联网金融能否顺利发展的根基,技术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但是人才的数量有限。农村互联网金融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新型业态,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依赖现代农业高科技以及懂得计算机知识、网络管理技能、金融基础知识以及农业经营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若干政策鼓励大学生与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拥有现代互联网技能与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下乡建设农村经济,但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教育、医疗等资源与城镇地区相差甚远,难以吸引符合要求的人才,致使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保守、信息技术落后,对待机械化、互联网化等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消化能力有限,同样不利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与发展(见图 2)。

  三、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健全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作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需要政府的指引与牵头、央行的政策协调、金融机构的具体落实,更需要全社会与全民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具体而言:第一,加强农村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农村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首要是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增加农村信用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以金融产品带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比如,可以根据农民信用等级,发挥农民所拥有的资源而无法成为抵押物的商品的作用,如土地。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按照信用评级方式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无抵押贷款,将更有利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加快农村金融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快速融聚农村金融数据,形成农村金融村数据生态圈,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农村金融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应有政府统筹规划,包含多重农村金融数据,既要有个体农户的消费数据、贷款数据等,也要覆盖各地农村发展状况数据、当地工商、税务、土地等政府部门数据,建设成具有“三流合一”即“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的综合性农村金融数据服务平台。同时,加大政府其它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数据合作力度,将税务局、邮政机构、国家电信等政府部门的信用数据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共享,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数据维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第一线的作用。

  (二)注重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金融产业,是集知识、智力、服务为一体的行业,其发展成败主要取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除了要有基本的金融业务知识,也要有互联网技术知识、营销知识与法律知识。第一,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储备计划,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平台。建议以农业高等院校为核心,社会培训机构或者从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为辅,共同建设一个既具有理论能力,也具有实践能力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平台。对于农业高校而言,要根据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地制定人才招收与培养计划,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第二, 注重农村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培养机制建立,从企业内部挑选符合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建议加强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建立人才相互培养机制。此外,由于从事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往往都是混业经营,金融业务种类复杂繁多,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操守同样重要,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要将思想教育、行业规范与制度教育与业务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符合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继尊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1-7,16.

  [2]郑鈜,刘乃梁 .农村金融的互联网衍生及其制度逻辑[J].农村经济,2016(7):90-95.

  [3]董玉峰,刘婷婷,路振家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实需求、困境与建议[J].新金融, 2016(11):32-36.

  [4]江能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5]程举 .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5(6):65-68,87.

  [6]李国英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州学刊,2015(11):54- 58.

上一篇: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发展研究 下一篇: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