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3 09:13
摘要: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探讨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影响效用实证模型,以鄂西16个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发生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各县市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贫困山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参考。结果表明:0耕地利用转型从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两方面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功能形态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种形态,空间形态包含景观格局和数量分布两种形态:②耕地利用转型在定时期内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长期来看,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③实证发现,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存在边际递减效用,即县和咸丰县则是空间形态转型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则均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验证了机理分析的正确性。论文还从利用地租地价杠杆和土地工程技术、完善耕地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利用转型: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贫困山区:鄂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问题。然而,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利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近年来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利用呈现出大面积荒废、利用方式粗放、耕地质量下降等严峻问题,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农业发展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阻碍耕地有效利用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并不断促使着耕地利用的快速转型。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贫困山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脱贫攻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国外尚不多见,主要针对森林转型[1 - 2]、草地转型[3]和土地利用转型展开,重点研究了转型发生的时点[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以及转型的影响因素[6]等内容。国内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拓展而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及理论模式[7]、转型路径[8]、研究方法[9 - 10],以及生态环境效应[11]等多个方面。对于专门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包括耕地的转型路径[12]、转型机理[13]、驱动机制[14]、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15]、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16]以及功能转型[17]等内容。
2 机理分析
2. 1 内涵解析
( 1) 耕地利用转型。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目前对于耕地利用形态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7],第二种是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12]。对于第一种观点,显性形态主要指土地利用结构,如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隐性形态即依附于显性形态的不易察觉的,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如质量、产权、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产出能力等。对于第二种观点,空间形态主要包含数量变化和结构变化,而功能形态主要包含有实证或供给、规范或需求两方面内涵。比较来看,显性形态和空间形态都强调了耕地数量或面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两者内涵差别不大。而隐性形态和功能形态侧重点不尽一致,隐性形态由于强调了产权流转、经营方式等内容,这对于不同地类之间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对于单一的耕地来说,产权虽有流转,但由于常年耕作方式的经验积累及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经营方式一般不易改变。隐性形态对于耕地转型来说,更多的是强调质量或产出能力等,也即更多的表征耕地的生产性功能,体现的是功能形态,因此从功能性角度去界定耕地利用形态更为适宜,而耕地功能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多维方向拓展。鉴于此,本文认为从功能形态转型 ( FTC,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和空间形态转型( STC,Spati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两方面对耕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较为适宜。
( 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由于广义角度经济增长质量内涵解构存在一定争议性[20],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理解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它是指农业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若在既定投入下产出越大,或既定产出下投入越少,则表明经济增长质量越高[18]。可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详细解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是指在市场价格不变和生产技术不变前提下,在既定要素投入比时,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 技术进步包含了科学研究的进展、管理方法改进、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30]。
2. 2 影响机理分析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土地经济学中的经典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 边际报酬) 会出现下降[31]。耕地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应存在边际报酬递减性。
3 模型构建与检验
3. 1 模型构建
3. 1. 1 耕地利用转型测度耕地利用转型测度可先评价出耕地利用形态状况,比较相邻时期形态的变化情况即可知晓转型情况。据前文分析,耕地利用形态分为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一方面,在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发展历程中,耕地功能从最基本的食物生产到就业保障、生态服务、景观格局,功能范围不断扩大[32]。从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耕地首先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粮食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耕地的有效利用需要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员进行耕作,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耕地的合理利用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景观环境。因此耕地功能可以归纳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另一方面,耕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分为数量变化和格局变化[12]。合理的耕地数量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证,数量或面积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耕地格局又可分为数量经营格局和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主要体现为耕地斑块变化、密度变化及空间集聚度、破碎度等变化,变化程度影响到耕地的集聚利用性和耕作的便利性; 耕地数量经营格局体现为耕地利用者经营耕地地块的集中程度,更多的考虑了人的因素,适宜从需求角度分析格局变化。因此本文从空间景观格局和数量经营格局两方面来测度空间形态转型。
3. 1. 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
选取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法( DEA—Malmquist) 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明确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其中 DEA 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将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影射到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偏离”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该方法能够有效测度要素的利用状况,但对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反映不足,结合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33]。该方法最终将全要素生产率( TFP) 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EFF) 和技术进步指数( TEC) ,全面解析农
3. 2 模型检验
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空间形态转型以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三者的原始序列分别进行 LLC 检验、IPS 检验和 ADF 检验三种方式的单位根检验,发现其 P 值均小于0. 05 ( 见表 2) ,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原始序列平稳。其次,利用 KAO 检验和 Pedroni 检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除了统计量 Panel PP 和 Panel ADF 的 P 值大于0. 05 外,其他均小于 0. 05( 见表 3) ,可以认为其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依据常数项和系数向量是否为常量,可将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为确定具体适宜的研究模型,进行以下两种检验: 利用 F 值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均拒绝两个原假设: 建立不变系数且不变截距模型、建立变截距模型,因此选择变系数模型; 利用 Hausman 检验得出在 0. 05 显著水平下相伴概率 P 值小于 0. 05,因此拒绝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据此,确定建立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回归模型。
4 实证研究
4. 1 研究区概况
选取鄂西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秭归县、长阳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 16 县市。该区域主要为山区和岗地丘陵区,是“老、少、边、穷、库”聚集区,湖北全省 68% 的国家级贫困县集聚于此,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据《湖北统计年鉴》显示,该 16 县市 2012—2014 年农业总产值占 GDP 平均比重达到 48. 8% 。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涌出,耕地荒废严重,农业生产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区域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4. 2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 1995、2000、2005、2010 和 2013 年共 5 个年份。在耕地利用转型测度中,耕地斑块破碎度、耕地斑块聚合度、单位面积坡耕地分布密度所利用矢量图件,搜集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 1995、2000、2005、 2010 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栅格数据,2013 年数据是以 2010 年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 ARCGIS 软件数据成图及分析功能,结合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搜集的 2010—2013 年土地变更数据,对地类图斑逐一进行修正得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中,投入指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难以找到现成统计数据,利用农业人员与人口总人数的比例,乘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修正。其他指标均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和《湖 北 统 计 年 鉴》。数据中涉及产值、投 资 额 等 均 以 1990 年为基期年,利用可比价格计算得出。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5. 1 结论
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并以鄂西山区 16 个国家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 1) 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包含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其中功能形态转型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方面,空间形态转型包含景观格局形态和数量分布形态两方面。它区别于传统的耕地利用变化,除包含常见的数量或空间分布变化外,更强调功能层面的综合效应,更能体现人类的发展需求。
( 2) 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短期内存在促进效用,但当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或空间形态转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依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长期内也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
5. 2 讨论
本研究发现,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短期和长期时段内有不同的影响效用,但两种效用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中,既要能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又要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最大的影响效用,因此科学确定出图 2 中 T2 这一零值效用点十分必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耕地利用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关系,但并未对零值效用点进行深入讨论。零值效用点何时出现,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具体如何,能否利用数理模型模拟测算出零值效用点的出现时间和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能否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现实影响进行充分阐释,是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段开展了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机理与实证研究,是综合鄂西山区贫困县实际情况以及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后得出,但未充分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自然条件、政策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这种影响效用是否能够扩展适用于其他区域,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5. 3 政策启示
依据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及边际递减效用的研究,参考龙花楼等人研究[36],从土地利用与管理角度,提出措施引导和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提升耕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增长质量的提升。 ( 1) 充分利用地租和地价杠杆,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在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耕地闲置税等限制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或大面积荒废; 同时完善耕地流转机制,通过采用降低耕地利用租金、增加耕地补助和提供银行信贷等方式,刺激人们对耕地利用的投资,增强开展农业生产的意愿,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功能效益,从而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 2) 充分利用土地工程技术,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普遍存在分布零散、坡耕地面积大、资源禀赋低等问题。可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修复等工程技术,整治荒废土地和坡耕地,集聚利用零散耕地,逐步调整农用地利用结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从而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改善耕地利用空间形态,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 3) 完善耕地利用政策制度,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耕地统一利用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通过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样化的耕地规模经营方式、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等手段,完善城乡统一土地管理政策体制,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利用功能,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菁,冯银静,夏冀. 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广州市“三旧改造”为例 [J]. 中国房地产,2015,36( 3) : 36 - 43. [LI Jing,FENG Yinjing,XIA Ji. The selection of urban land use transition path: based on the‘Three Old Reform’in Guangzhou [J]. China real estate,2015,36( 3) : 36 - 43.]
[2]龙花楼,李秀彬.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研究进展与 框 架[J]. 地 理 科 学 进 展,2006,25 ( 5 ) : 67 - 76. [LONG Hualou,LI Xiubin. Cultivated-land transi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and fram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6,25( 5) : 67 - 76.]
[3]龙花楼,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 2 ) : 144 - 149. [LONG Hualou,LI Xiubin. Analysis on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 2) : 144 - 149.]
上一篇:贫困地区农村电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农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培训的发展与展望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