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2 09:28
要:为研究作为新型劳动者群体的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以2 131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为例,从就业水平、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就业服务等4个维度出发,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Ordered Probit 模型来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在全样本视角下,无论被解释变量取就业水平、就业能力,还是取就业保护、就业服务,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均会受到农产品电商自身、农产品电商家庭以及农产品电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讲,性别、户籍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外出劳动力人数等变量并不直接影响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而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经济类型、经济收入、经济支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普法教育、治安状况以及大学生村官素质等变量则会对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同时,除年龄、民族、户籍状况、经济类型、家庭外出劳动力人数等变量外,上述其他变量对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全样本视角下的研究结论对分样本视角下的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依然成立。
关键词: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农产品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我国农产品电商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5年生鲜农产品上线交易以来,一大批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涌现,直接改写了当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定义;2014年后,本来生活、美味七七、京东、我买网、宅急送、阿里、青年菜君、食行生鲜先后获得投融资,农产品电商进入融资高峰期,农产品成为继图书、服装、3C三大电商热点之后的新热点 [ 1 ] 。2015 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 1 500 亿元,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倍多。根据国家正式公布的《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和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8 000亿元,意味着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以40%的速度高速增长。
二、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看,鲜有直接研究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的文献,但相关研究较多。基于研究的需要,可以从农产品电商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电商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速,但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国情的差异,国外学者在农产品电商方面的研究不多,其中,温(Wen)[ 4 ] 在设计农产品智能电商交易系统(KIES)基础上,将其与基于电子地图的 GPS 结合起来,为农产品电商真正意义上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毛里奇奥(Maurizio)等 [ 5 ] 认为,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信任是至关重要的,信任的缺失必然导致农业食品部门电子商务交易发展缓慢。达流兹(Dariusz)[ 6 ] 预测了波兰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前景,认为波兰农产品电商发展前景非常明朗。除此之外,安德森(Anderson)等 [ 7 ] 、高瑞西(Ghoreishi)等 [ 8 ] 、谢(Hsieh)[ 9 ] 、裴(Pei)等 [ 10 ] 深入研究了退货对在线交易双方的影响;赫斯(Hess)等 [ 11 ] 、舒尔曼(Shulman)等 [ 12 ] 、奥佛克(Ofek)等 [ 13 ] 、李(Lee)[ 14 ] 、华尔什(Walsh)等 [ 15 ] 提出了相应的降低在线交易退货率的具体对策。与国外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电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对东部地区的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和辽宁省等8 个省级单位,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河南省等4 个省级单位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3 个省级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些省级单位作为样本,主要是从我国各省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电商竞争力实际情况考虑的。以2014年数据为例,上述省级单位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电商竞争力在东中西部区域范围内都排名靠前。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参考的是陈卫平和赵彦云 [ 38 ] 、游士兵和肖加元 [ 39 ] 的做法,农产品电商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参考的是张瑞东和蒋正伟 [ 40 ] 的做法。在确定了样本省级单位后,考虑到农产品电商与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农业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市辖区)作为问卷发放单位。在15个样本省级单位,每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50份,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 250份,实际回收问卷2 180份,剔除缺乏关键信息的调查问卷49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 131份,有效率为94.71%。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使用 2 131 份调查问卷数据资料外,本文还使用了有效调查问卷所分布的50个区县(直辖市的市辖区)的部分宏观经济数据,这部分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对于什么是就业质量以及就业质量如何测度的问题,我国政府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就业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纷繁复杂。借鉴朱火云等 [ 33 ] 的观点,本文认为,如同由重视就业数量再到注重就业质量的逐渐转变一样,就业质量自身也是一个由低至高逐渐发展的具有层次性的概念。进一步讲,就业质量是从就业环境与人力资本的匹配程度到劳动者进入工作岗位后所能获得的就业保护水平以及社会为防范失业风险所提供服务水平的逐渐递进的完整体系。按照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本文从就业水平、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 4 个维度对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进行测度。对于农产品电商的就业水平、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均采用调查问卷中农产品电商对其的评价表示。
四、全样本视角下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有序变量,相邻选项之间存在不可比性。一般来说,对于这种情况,是否适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来进行实证分析存在一定争议,如费雷尔(Ferrer-i-Carbonell)等 [ 41 ] 、安格里斯特(Angrist)等 [ 42 ] 、鲁元平等 [ 43 ] 的研究成果就表明,只要实证的模型设定合理,最小二乘法(OLS)对于有序变量来说仍然是适用的,与其他模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为慎重起见,本文同时采取最小二乘法(OLS)和 Ordered Probit 模型来进行分析②。通过对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采用 Ordered Probit 模型的实证回归结果并无本质的区别。基于研究的需要,下面以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结果来进行分析。
五、分样本视角下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明显,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的发展比较滞后。考虑到本文选择的样本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的地区,那么全样本视角下的研究结论是否对东中西部地区也成立呢?对此,有必要从分样本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六、研究结论及对策
作为新型的劳动者群体,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到底如何,现有文献资料并未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以 2 131 份有效调查问卷为例,从就业水平、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就业服务4个维度,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和 Ordered Probit 模型来进行实证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全样本视角下,无论被解释变量取就业水平、就业能力,还是就业保护、就业服务,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均会受到农产品电商自身、农产品电商家庭以及农产品电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地讲,性别、户籍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外出劳动力人数等变量并不直接影响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而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经济类型、经济收入、经济支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普法教育、治安状况以及大学生村官素质等变量则会对农产品电商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除年龄、民族、户籍状况、经济类型、家庭外出劳动力人数等变量外,上述其他变量对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全样本视角下的研究结论对分样本视角下的农产品电商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依然成立。
参考文献:
[1]洪涛.农产品电商大数据,直击现代“三农”问题痛点[J].农业信息化,2016(4):37-40.
[2]洪涛.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与2016年展望(上)[J]. 商业经济研究,2016(11):63-66.
[3]谢小青,吕珊珊.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实证研究:以鄂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5(12):63-74
上一篇:农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难题与对策 下一篇:论微商平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