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4 09:40

  摘 要:实现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既可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需求,也符合商业发展总体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反正中,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多弊端。本文研究分析了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包括创新服务机制、引入多种发展模式、制定相关针对性政策等,旨在为在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融资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更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企业经营和公众生活,为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支撑作用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与人员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与监管体系,引导互联网金融向着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径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现实意义

  1.满足金融市场发展需求

  互联网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对此类信息全面收集并整合后,实施适当处理,最终确定用户等级与消费习惯,可有效提升金融决策可信性。大数据时代中客户群体数量与需求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有利于实现精准营销,迅速提升客户转化率,促使传统金融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带动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及时转型。

  2.符合商业发展总体趋势

  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创建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围绕用户相关信息实施深入分析、筛选、过滤。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拓宽互联网风险控制渠道,大致包括两种:风险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用户网上金融数据实施的,强化金融风险控制效果;用户信息共享,发挥出征信部门的作用,经过用户金融信息查询后完成风险评估。

  二、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存在弊端

  1.用户个人隐私问题

  大数据社会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大致掌握用户个人信息、购买习惯、资产条件等。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角度而言,便于面向用户提供精准的针对性服务,提升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随着信息发展一体化推进,金融市场信息基础性设备日益优化,由传统的封闭式状态逐渐开放化。在此形势下,用户个人隐私面临着多方面威胁,存在着较大的隐私泄露风险,如何在全面收集大数据信息的同时,尊重并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信息技术并不具备逻辑思考能力

  大数据技术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后,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模型,重点强调市场导向与用户实际需求。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为网络平台的构建,多是围绕城市居民开展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村人口与老年人使用网络较少,与之相应的金融用户信息也相对较少。例如某购物平台面向广大用户展开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存在着偏远地区、老年人信息缺失的现象。另外,网络平台中的数据信息无法保证其应用精准性,金融企业面临的数据噪声增加,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3.金融监管困难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监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二者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业经营的问题,如若数据信息处理不当,可能引发重大金融损失。

  三、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径

  1.创新服务机制

  结合种种优势,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须给予互联网金融充分重视,全力促进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创建智慧银行,促使在线融资与电商金融建立适当联系,改进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行业的平稳升级,做好战略转型工作。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整合现有网点资源,面向居民社区提供小型银行服务,最终形成一体化保障机制。商业银行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展APP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金融理财、生活服务、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实现银行业务的稳步增长。各商业银行间积极合作,通过友好沟通后成立商业联盟,将金融服务与电商银行结合,建立各项服务一体化的金融网络平台。

  2.引入C2B及P2B模式

  (1)C2B模式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C2B模式指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用户建立有效联系,逐步组建出一个采购团体,该团体内的用户在购买商品服务时,所用价格为产品批发价。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业产物,C2B模式创新了商业模式,使原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消费者贡献价值与企业消费价值的结合体,重点强调由消费者至企业。

  考虑到中小型企业的金融规模,及经营稳定性,可知其金融风险较大,P2B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各企业贷款前实施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综合银行金融现状构建信用评估模型,同时实施信用评级,保证经营状况、融资信息、风险控制能力等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P2B模式的形成与使用能够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基本权益,有必要合理设置服务平台,使用优势在于投资人数多,耗费成本低,但容易出现风险集中的现象。

  3.制定针对性措施

  (1)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主体必须始终保持全局意识、超前意识与安全意识,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各类风险,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与合作地区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实施定期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不同区域、国家共同发展跨境业务时,由于双方文化意识、基本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若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出现金融业务冲突。要求金融监管方积极协调,制定并完善国际条例,尽量避免潜在金融风险。国内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第三方支付业态,处理跨区域、跨境支付业务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黑客、套利、洗钱等不法行为,相关风险较大,通过加强双方合作,能够将金融风险最小化,降低社会成本。

  (2)健全消费者保障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为长尾群体,故此互联网金融还具备长尾风险,在其底部集中了大量的弱势投资方,自始至终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一直都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在为公众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采取科学举措建立并健全消费者保障体系,重视对互联网数据信息的根本性保护,可以逐渐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违法成本,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径。建立并健全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机制同样重要,确保行业内提供的相关服务全部符合法律法规,继而为市场参与者的基本权益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规范市场行为。

  参考文献:

  [1]梅源.试论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9(16):296-297.

  [2]窦盈盈.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创新监管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5):80-81.

  [3]张伟,崔岚.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5):206-207.

上一篇:企业管理会计融合发展应用研究 下一篇:大数据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