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3 09:49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技术正全方位迅速地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美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的“微形态”传播,凭借其大众化、交互性强、参与性强、开放直观等优势,已经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辅助学习的尝试,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艺术造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方式,对革新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

  写微信平台的论文还有微信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以微信为首的主要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改变高校美术生获取美术资源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根据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微信已超过QQ成为全国应用覆盖率最高的移动软件[1],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达95%以上,微信的广泛应用使美术生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迅速地进行美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美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的“微形态”传播,凭借其大众化、交互性强、参与性强、开放直观等优势,已经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微信平台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学的概念已经被拓展到更多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生态学主要是根据生态学的相互制衡、进化嬗变等机制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理念及其表象,以及形成这些教育现象的原因,从而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预见教育发展的趋势[2]。而教育生态环境指的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现象的起因、生成和进化起制衡和调节作用的多元化环境系统,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素、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因素[3]。本文所指的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各生态因素之间多元关系的优化调控,利用微信平台作为学习中介,使美术教育达到一种稳定、有序、合理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课堂美术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学习主体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环境。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立足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开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时刻与人类社会进行数据化信息的交换。网络生态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只关注于课堂、教材的封闭式教学,而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开放特点的学习活动。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微信学习平台中,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来搜寻网络环境中的有用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发布到公众号或者分享到师生共建的群聊账号中,学生从微信平台中摄取学习信息,并把学习信息消化吸收后通过公众号中的留言模式或者聊天模式返回给任课教师,实现信息流的交换与转移。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美术专业教育可以实现美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美术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美术知识的分享、发布、检索等多种知识推送方法,因此,在微信平台上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开放性。

  (二)知识传播的动态性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专业教师的分步骤地细致讲解和实践式示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自我创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动态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微信平台既是一种动态的功能系统,也是一种与网络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特定空间,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并支持多人群聊,有利于师生动态交流以及生生动态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美术生更为有利;且通过微信分享功能,在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或将其他通信平台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分享到朋友圈,有利于美术课程相关教育知识的动态传播;同时,通过打造一个美术知识微信公众号,将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出去,或通过群发助手将学习信息发送给多个人,可以推动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移动教育发展进程;还可利用微信的资源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对教师已发布的美术知识进行动态查询,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美术知识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的意义

  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微信平台中,任何美术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都可以同时成为创作者和评论家。且微信具有阐释的功能,发布的图像和观点都经过个人的选择和编辑,具有主观倾向。再者,微信可以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很多新的思想、观点,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辅助学习的尝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方式。基于此,微信的运用在高校美术教育活动中也独具意义。

  (一)打破时空局限,提高美术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微信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打破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美术知识信息传播的深入,师生交流可以逐渐升华成一种思维与情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可能性。其次,微信平台少了在课堂上严肃的理论说教形式,平台上的动画、影像、声音改变了传统教材的静态风貌,更能呈现出美术知识的意境、诗情等艺术美,使学生更能从心理上接受这些美术知识的传递。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设置悬念与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教”与“学”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美术生的自我发展微信平台

  拥有海量的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功能,可以为美术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自由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生在参与教师分享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展开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推进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美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在微信平台上一对一的“私聊”模式或者一对多的“群聊”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从分享、引导的角度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对专业知识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美术生自我创作个性的发展。

  四、微信平台下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形象化和符号化是美术知识的显著特征,而微信平台在传播上的图文模式、视频配短小文字模式能更好地彰显美术知识的这种特征[4]。基于美术知识的形象性特征,可以从前期分析、内容设计、实施操作和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来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前期分析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前提

  为了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对多方面教学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习环境可以得知,绝大多数高校的美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科目,对于美术专业课程来说,不仅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还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辅助方式,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了解,学习者目前具备的美术技能水平和教师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美术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可以预计,学习完成后美术生可提高的创作、设计技能和可完成的作品成果;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明确,美术知识的重难点、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多方面情况的分析,可以设计出良好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策略。

  (二)内容设计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需适当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根据微信传播的特点来设定需要在微信上传播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主题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首先,应该确定传播内容的主题,因为微信传播具有碎片化、短小化特点,所以可以按照单个教学知识点来设定传播知识的主题,尽量选择教学重难点、学生兴趣点或学生易错点作为主要内容,避免学习信息量过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其次,应确定传播内容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启发式、反思式、教练式等。让学习者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加深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强化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使用微信进行知识传递与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结语

  互动率高、传播速度快的微信平台的出现,给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活力,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新思路与新方法。将微信这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引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可以探索出一套基于微信平台的“微教育”实施方法,并探究出知识覆盖面更全、与学生兴趣更吻合的新教学方式,且能够让美术专业教师充分地了解、认识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美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利用微信平台的各个功能和特点对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朝着更便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平台,对革新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EB/OL].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7.

上一篇: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探究 下一篇:浙江省电商消费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