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1 09:44
摘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程度显著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同时,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要全面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此外,要加强政府扶持,发挥市场引导,推进龙头企业带动,高度重视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新时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对策
如果您已经写好现代农业论文要发表,可以看看找与现代农业相关论文的期刊文章《现代农业科学多长时间见刊》,对您论文发表有一定的帮助。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出发,提出了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的崭新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以“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方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同样的目标和途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三大体系”的核心,其重点在于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对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
我国学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构建模式、未来发展思路以及典型地区案例研究等方面。在内涵研究上,有学者提出所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①,涉及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产业组织等全过程②,通过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综合性、复合性的系统不断深化农业分工③,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农产品④,从而促进各产业间形成融合协调、有效衔接、产出高效、竞争力强的综合产业系统。⑤
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1.取得的成效
第一,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棉油糖生产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肉蛋菜果等“菜篮子”产品丰富多样、供应充足,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相对于粮食产量的缓慢增长,高价值农作物和畜产品增长迅速,如肉类产量由2007年的6865.7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8537.8万吨,增长了24.35%;水果、蔬菜、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56.32%、37.11%、22.38%和45.37%。⑥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有效推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对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8.6万个,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六成,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的2/3以上;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辐射带动农户1亿多户,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⑦据统计,2007—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40.36元增长至12363.40元,其中连续5年农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1∶3.60缩小到1∶2.72⑧,有力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协调性有待增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各产业间的发展协调性不足,与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性也有待于加强。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不断增加;高品质果菜、牛羊肉、奶类等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者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匹配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真正使农业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研技术投入不足,生产性投入的针对性、指向性不强,不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第二,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不紧密。长期以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投入相对欠缺,处于农业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产后初加工环节,由于农产品生产基地贮藏、保鲜、烘干等设施设备简陋,导致农产品产后耗损严重。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普遍存在流通环节多、渠道长、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较大影响,与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的食品冷链运输率达到80%—90%相比,我国冷链运输率仅为19%,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由此造成大量损耗和高成本。⑧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加工企业仍以作坊式、分散型、粗加工为主要特点,产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链发育不健全,缺乏主导产业引领和支撑,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新时代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利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产业化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优化农产品结构,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和示范园区集聚。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形成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壮大产业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有效带动龙头企业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企业与农户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值收益的比例,促进农业多功能开发,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个重点。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优势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涉农新兴产业;二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要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努力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滴灌、农机装备、疫病防控、加工储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实用技术成果,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新时代新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要加强政府对制度层面的不断优化,强化政府扶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培育专业合作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此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1.强化政府扶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调控既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根本手段。一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二是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通过集中投入、合力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产业体系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三是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普及为手段,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间的有机结合,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机装备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
2.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一是优化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以资源环境承载为基准,向优质特色农产品、紧缺农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整,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二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合理安排国内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确保谷物等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农产品基本自给和绝对安全;三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使市场紧缺农产品“短板”尽快得到补充,发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应和各地农业资源的不同优势,增强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上一篇:新疆农村电商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美乡村建筑对比及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趋势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