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19 09:26
摘要:在“大国小农”国情下,系统性探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机制具有重大的政策、实践与理论意义。小农户存续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困境为两者之间的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二者之间所内涵的互构性关联则构成了衔接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当前,个体型、组织型和关系型衔接机制的杂糅构成了中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多元形态,但还未形成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稳固衔接方式,小农户在不同程度上仍处于人格依附和市场依附的状态,不平等性和不稳定性依然潜藏于不同的衔接形态中。未来的发展方向除应坚持衔接机制多元化探索和积极借鉴国外有益发展经验之外,还应重点培育体现小农户强自主性原则的形式,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格衔接、组织衔接和关系衔接。最后,应注重小农户与小农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并挖掘小农自身所蕴藏的丰富自然社会关系,实现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小农户;小农;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一、大国小农:1949年以来的小农与农业现代化
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问题,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刘宪法,2014),如何处理好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便成为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主流的政策界还是学术理论界,均将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对立起来,甚至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消灭小农经济(赵磊,2005)。集体经济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小农必然衰亡论”思想的影响,中国主要通过行政主导的农民组织化和集体化方式消灭小农经济,进而实现以“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一大二公”的集体大生产由于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压制了农户生产积极性,而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二、国际经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变迁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句话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还体现了对小农户主体的高度关注。构建二者有机衔接机制,既是务实地回应实践需求,又具备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因此,对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机制探讨应该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均是从小农户开始的,受不同国家资源禀赋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回顾和反思与中国资源禀赋相类似国家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极具借鉴意义。据此,本文将英国、荷兰、印度和日本作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
三、中国实践: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多元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点在于突破小农户的生产弱势、组织弱势和市场弱势,以土地规模化、组织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的方式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当前中国已经涌现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多元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农户自主联合型
农户自主联合型是依据合伙制原则,不同农户实现资源和资产共同管理和共同经营的模式,是以农户自主联合体为中介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接。基于共同意愿的农户联合体不仅具有强化组织内生性的功能,不同农户间还可以顺畅实现知识、经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共享。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因成员意见分歧过大而决策失败抑或因权威主导而分配利益不公,同时农户自主联合体多依托口头约定而非书面协定,在遭遇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时,农户之间往往产生纠纷,最终导致农户自主联合型模式的破产(吴玲、周冲,2014)。
(二)新农人+小农户型
新农人是农民的先锋群体,新农人群体普遍具有创新和创业的精神。新农人在身份构成上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型和跨界创业型,在组织形态上分为个体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和企业经营型,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可分为自产自销型、单纯销售型和综合型(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张红宇,2016)。新农人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不仅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上具有引领作用,还通过引动“要素下乡”,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就业链延伸,从而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对接。目前,不同身份构成和组织形态的新农人已经在各地展现出多元的实践,新农人所释放的生产辐射和要素聚集功能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带动小农户生产赋能和在地就业。但新农人+小农户衔接型普遍面临用地难、融资难和雇工难等问题,同时也因新农人不善于同农民打交道、不了解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规律等而影响新农人与小农户的对接(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张红宇,2016)。
四、未决问题: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突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机制和扶持小农户的政策,这是在肯定小农户生产力合理性基础上对如何克服生产弱势、市场弱势和组织弱势以及如何让小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针对性方案。由此,小农户到底如何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逐渐成为主流政策界、基层实践界和学术理论界热议不断的话题。学术界虽然在衔接机制的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乏对国际和国内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实践的系统性总结。通过分析英国、荷兰、印度和日本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本文发现,在面对“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的情况下,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出了不同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在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基础上,中国应该结合当前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农情和民情,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之路。通过归纳和梳理中国多元化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实践,本文认为,目前个体型、组织型和关系型的杂糅构成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基本形态,但还未形成以小农户自身为主体的稳固衔接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任国良,201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演进:集聚、扩散与瓦解——兼论中国农产品批发贸易发展阶段》,《经济学家》第12期。
2.陈学法、王传彬,2010:《论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变迁》,《理论探讨》第1期。
3.陈义媛,2017:《土地托管的实践与组织困境: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4.邓大才,2006:《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第3期。
5.邓秀新,2014:《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上一篇:新形势下跨境电商物流发展问题与模式探究 下一篇: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