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18 09:08

  摘要:电商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背景下,不断创新电商扶贫模式,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多地进行走访调研,首先从经济数据上对贵州省的农村电商扶贫进行评价;其次归纳总结出贵州省主要的几种电商扶贫模式,并从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个视角深入分析了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贵州省农村电商扶贫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商扶贫;农产品;模式;乡村振兴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维被运用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电商扶贫”也应运而生,成为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5年以来,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扶贫办等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文件,从国家层面多次将农村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贵州省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先后印发了《贵州省贫困村电子商务扶贫实施方案》《贵州省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开辟农村电商扶贫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贵州省的农村电商扶贫,积极探索贵州省如何运用好大数据发展思维,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助推脱贫攻坚的合理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研究

  1贵州省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以农村电商助推精准扶贫为抓手,建设了电子商务云等“云上贵州”平台,与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企业共同建立贵州扶贫馆,打造贵农网、那家网、美乘网等地方特色电商平台。目前,贵州省88个县(区)已有70个县(区)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快递物流服务点等覆盖80%以上的乡镇。

  2贵州省电商扶贫模式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龙里县、开阳区等地进行走访调研,并对各地电商扶贫模式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得出贵州省电商扶贫的三种主要模式以及存在的相应问题。

  2.1贵州省电商扶贫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农户个人或者家庭为主体,表现为“农户+电商平台”“家庭农场+电商平台”。主要是通过电商培训,帮助农户在电商平台上开办网店,通过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将自产的生态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直接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模式是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表现为“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通过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立农村合作社。以农村合作社推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规划,选择优质产品进行统一种植生产,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第三种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进行规模性的产业扶贫,或通过建立基地订单式的农业扶贫,主要表现为“农户+合作社+企业+电商平台”“农户+基地+企业+电商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打造大规模农产品基地,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建立从品种到基地、加工、流通、品牌和市场全产业链。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从生产、平台销售到客户的全过程追溯,将最终销售情况反馈到生产主体,形成订单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

  2.2贵州省电商扶贫存在问题

  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是缺乏电商扶贫的专业性人才,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特别是对于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村基层干部,由于缺乏“市场思维”,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怎么销?”,存在一定的跟风现象,对产业选择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利益受损。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电商物流资源存在一定短板。电商扶贫要求金融设施、交通设施、物流设施、仓储设施、网络设施、通讯设施等同步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在加快大数据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冷链仓储物流、乡村快递物流业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瓶颈,制约了农村电商扶贫发展。

  3促进贵州电商扶贫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强化农村电商推广运用。对政府而言,采取“本土培养”和“引进吸收”的模式,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加快普及农村电商理念和推广运用。一方面要抓住农村基层干部和产业大户这个“关键少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调研考察等能力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拓宽农村电商应用视野,着力培养一批本土懂电商经营管理的实战家;另一方面要借助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电商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和平台,着力找准农村电商经营的切合点,通过“引进吸收”的方式鼓励、支持和带动一批特色农产品进行电商经营。

  第二,促进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升级。首先,树立绿色、环保、有机的品牌意识,加强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通过政府监督部门,协助贫困地区农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严格把控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例如,瓮安县建中镇欧标有机茶叶,按照《欧盟有机茶产品标准》打造零污染的绿色茶叶品牌。其次,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注重开发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例如,贵州省刺梨产业链的加工,形成以刺梨种植、刺梨研发、刺梨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将价格低廉的刺梨生产为刺梨干、刺梨汁、刺梨医药用品等经济利润更高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三,加强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贵州省“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应用服务。一方面,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对农村商品物流和冷链物流提出更高要求,贵州省应进一步扩大乡镇冷链物流覆盖面,合理布局乡镇村电商物流配送站,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大数据思维,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流通、消费等进行追溯管理,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利用贵州省农商互联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贵州省电商大数据服务平台等有效整合线上交易、产品信息追踪、市场供需情报等多种内容,促进以“以销定产”为导向的“订单农业”。

  第四,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电商扶贫效率。首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可以细化分工,让农民只负责生产环节,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开拓市场,两者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擅长的方面。其次,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的结合不仅在资金、技术、产销对接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产业的选择上更接近市场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鹤霏.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5).

  [2]陆刚,孙芸莉.电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河北省实践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

  [3]刘中兰,白瑶.农村电商扶贫的进展、瓶颈与对策分析——基于宁夏盐池县的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0).

上一篇:新时期跨境电商生态圈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新零售环境下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