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13 09:42
摘要:农村电商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从内涵、政策、市场、业态、投入五维模型梳理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分析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机制、模式、路径等核心问题;并从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电商
关于农村电商的论文范文还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电商物流模式创新研究,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农村电商连续四年被列为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电商归为乡村发展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支持供销、邮政等国有实体大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3-2017年期间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政策引导、市场前景、资本投入等多种因素促进下,农村电商得到长足发展并初具规模。党的十九大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因此,系统研究新时代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新时代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定位、管理机制、引导方向、发展模式等各方面发展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具有公益性与市场性双重属性,从内涵、政策、市场、业态、投入等五个维度构建模型分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有利于兼顾公益性的政策制定和市场性业态定位。
(一)农村电商内涵与任务
农村电商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工业品及服务下行,农产品上行及农村资源开发”,目前我国农村电商普遍偏重市场性需求,即“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而农村更需要的公益性需求:服务下行和农村资源开发却很少有项目涉及。工业品下行只能给农民带来便利或节省开支,而农民增收需要的是丰富的服务、农产品上行、农村资源开发,如:农技服务、测土配方、农产品在线销售服务、农村优质土地、水源、山林等优势资源引入项目、人才、资金等对接服务。
(二)农村电商政策范围与力度
商务部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活动在全国投入125亿,覆盖756个县,建设1051个县级运营中心,5万个村级电商站点,支持15个省建设了304个农产品仓储冷链中心,服务涉及275万贫困户。全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农村电商惠农工程连续5年持续投入100亿,发展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为农电商服务中心等,包括服务网点的建设、物流体系的搭建、专家团队的巩固等,农资电商进入稳定发展期。农业部、科技部、邮政等部门逐步加大农村电商扶持政策力度。
(三)农村电商市场需求与痛点
我国县域人口约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程度达到了84.41%。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0%,规模为2.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下支付的比例为47.1%。农村电商市场需求呈现出刚需并快速增长趋势,但农产品上行第一公里所需的冷链、冷库、农产品初加工、零度中央分拣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欠缺严重限制了农村电商核心需求的破解。
二、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政策重叠,归口管理主体缺位
农村电商工作各个部门都在做,改委、扶贫办、商务、农业、工信委、科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相继出台各种支持政策,由于缺少归口管理主体,各部门政策重叠度非常高。由此,出现了系列奇怪的现象:各县里的电商企业整年忙于申报各类项目和接待各部门的考察、评估,完成各种授牌、挂牌、装修办公室等等与电商生意本身无关的工作,甚至有原本在网上销售非常好的电商企业,在被政府部门遴选为示范企业后,逐步进入作材料、报项目、搞接待、做报告的循环之中,因而导致团队无法专注于网络运营的窘境。
(二)店招繁荣,引导资金市场失灵
农村电商建设之初,困难重重,需要政府政策引导支持,目前各类财政引导资金已经执行了近3年左右,效果却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引导资金支持的方向脱离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本质和市场规律。由此,导致大量本末倒置的现象:农村电商变成农村店商,摆进一台电脑、装修一个店铺门头补贴1-3万元,但却未能发挥买进来、卖出去的效果,而且今天这家有补贴挂一个门头,明天另外有补贴,又挂一个门头,甚至于一个网点挂几个名字的情况。店招繁荣只是引导资金市场失灵的一个缩影,农村电商其他务虚表面繁荣现象还有:大量培训农民开淘宝做电商,农村电商不是让农民去做电商,而是发挥电商的平台工具去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把生产搞好、把产品卖好,是要发挥三产服务二产,带动一产;批地修楼搞电商基地,电商基地不是修座楼,装修个展示厅,而是聚集一批电商项目、一批运营团队。
三、新时代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一)治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划清职能分工
农村电商政策实施统一归口供销社管理。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重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互联网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农村电商服务的中坚力量。供销社具有行政与合作经济双重属性,能够有效兼顾农村电商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近两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文件中,都对供销合作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涉农电商平台,将具备条件的供销社基层经营服务网点改造成为农村电商服务站,推动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
(二)治理模式:完善扶持机制,变补贴为股权
将农村电商相关的财政补贴资金转变为委托股权投资+委托贷款模式,按照《公司法》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大力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农村电商,大力推广4:3:3股权结构,即国有资本40%,社会资本30%,执行管理层30%的治理模式,国有股东不直接参与经营,完全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保障执行团队持续凝聚力。(三)路径选择:调整引导方向,重研发促创新
调整政府政策支持引导方向,从以电商培训、网点装修、电商基地建设等政策导向转变为重研发、鼓励技术创新。严格制定政策扶持资金标准,考评指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技术专利、团队结构、人才学历等比重,筛选重研发企业,促进本地企业创新能力。执行独角兽领头羊计划,重点在生鲜电商、农资电商、乡村配送、农产品冷链加工、县域新零售等领域遴选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具有成为农村电商独角兽的项目团队,对其团队带头人给予大力持续支持。
四、结束语
新时代发展农村电商应该坚持“盘活资源、吸引人才、抓住税收、留住资金”的原则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农村电商建设,即用农村电商真正盘活“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农村优质生态资源、出台政策吸引大量优秀电商人才投身农村电商、培养独角兽农村电商企业抓住税收并把农村电商交易沉淀的海量资金留在“三农”领域和地区。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乱象亟待解决,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村电商产业化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6-2017)》.2017(10).
[2]王英.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18(04).
[3]黎明,杨庆华.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7(04).
[4]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01).
上一篇: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对策分析 下一篇:观光农业园发展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