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09 09:18
摘要:自2004年起,我国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将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3年来“一号文件”中有关农业科技的政策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
写农业科技的论文还有智慧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设计中的应用,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总结并形成了“无农不稳”的千古遗训。自2004年起,我国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把科技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每年的“一号文件”中,都用专门的篇幅对农业科技政策的各层面进行了部署,指引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政策目标将农业科技政策样本分为导向型政策、投入型政策、研究推广政策、培育型政策四种类型。导向型政策是指有关农业科技和推广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投入型政策是有关财政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倾向;研究推广政策是指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重点和关键技术;培育型政策包括农业科技培育的对象和培育的主体。尝试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政策的相关“主题词”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策热点和政策变迁。
1对“一号文件”中农业科技政策的分析
1.1导向型农业科技政策分析从13篇“一号文件”中共提取出与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改革性政策有关的主题词99个,合并之后提取出28个主题词,其中出现频数大于4的主题词有12个,包括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市场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创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体系、转化能力。
1.2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分析
通过对投入型政策进行分析,提取了7个主题词。包括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企业科技研发、农技推广资金、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其中,农业科研活动出现频率最高。农业科研活动包括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所进行的农业科技研发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具体的政策形式包括三种:一是增加预算,从2004年到2016年13篇“一号文件”中,有10篇文件直接提出“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支出”或“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二是减免税收,有4篇“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鼓励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文件里提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农业科技创新基金”,这都体现了财政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2“一号文件”下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成为保障粮食产量的有力支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今后全球粮食总产量增长80%贡献率需依赖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60%-80%贡献率需依赖良种[4]。我国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多地少和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政策一直将良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作为重点。以超级稻的研究和推广为例,2005年超级稻推广面积为256万hm2,到2014年推广面积已经扩大为870万hm2,所占水稻种植比重由8.7%提升到31%。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从2004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
2.2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过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和,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08年的50%上升到2016年的56.2%,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已经逐步由依靠要素投入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为标志的密集型增长。
3农业科技事业面临的挑战
3.1制度和管理的“路径依赖”仍然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
尽管“一号文件”不断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但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对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仍产生着很大的影响[5]。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仍然主要集中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科技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资源不集中,难以实现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导致科技资源的配置失衡,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6]。
3.2农业科技的投入仍然不足,且存在结构不平衡
尽管在“一号文件”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的总量仍十分有限。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财政每年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额占农业GDP总额的0.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以上的比例,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1.0%的水平[7]。从科研经费的来源看,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8]。政府的经费主要投向农业科研院所,对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不到2%。多数农业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些企业甚至放弃研发,只从事生产[9]。另外,科研投入结构不平衡。据统计,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中约50%左右的经费用于种植业研究,农林牧渔服务业约占20%,畜牧业仅占10%[7]。从农业生产各环节来看,对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投入较多,但对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投入较少。从农业科研的功能来看,对农业关键技术开发投入较多,对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较少[10]。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连续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向未来,农业科技政策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将农业科技力量的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出台更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性政策,吸引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且有志于农村事业的年轻人参加培训,成长为新一代职业农民;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鼓励不同领域的各类组织参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汉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3-98.
[2]刘冬梅.农业科技政策回顾、评价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3(1):43-49.
[3]康乐,王海洋.我国生物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16-23.
上一篇: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工作的基层实践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