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7 09:55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校开展的体现​‍‌‍​‍‌‍‌‍​‍​‍‌‍​‍‌‍​‍​‍‌‍​‍‌​‍​‍​‍‌‍​‍​‍​‍‌‍‌‍‌‍‌‍​‍‌‍​‍​​‍​‍​‍​‍​‍​‍​‍‌‍​‍‌‍​‍‌‍‌‍‌‍​。虽然我国的资助制度已越来越完善,但仍然存在精准认定难度大、资金来源形式单一、资助与育人脱节等问题​‍‌‍​‍‌‍‌‍​‍​‍‌‍​‍‌‍​‍​‍‌‍​‍‌​‍​‍​‍‌‍​‍​‍​‍‌‍‌‍‌‍‌‍​‍‌‍​‍​​‍​‍​‍​‍​‍​‍​‍‌‍​‍‌‍​‍‌‍‌‍‌‍​。本文分析当前在资助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性思考,实现经济与思想双脱贫,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思想育人

  200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把解决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问题,与增强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资助育人的概念也因此而生。随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系列资助政策颁布,共同形成现行的资助体系。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一、现行高校资助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认定难度大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但流程主观性强且固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给具体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进行困难认定时,主要是辅导员与班级学生成立评定小组,小组成员主要依据地方政府机构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家庭情况调查表、申请书(学生本人书写)和其他相关材料(残疾证、低保证等)来判断学生家庭情况。这只是从表面上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依据单一且没有定量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对困难学生的认定不准确。同时,在评定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虚报或夸大的情况以取得助学帮助,还有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因碍于面子,不愿意递交申请,导致经济上得不到帮助。

  (二)资金来源形式单一

  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由多种类构成,但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部分高校有自筹的情况。高校育人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高校要发挥校友的号召力,呼吁校友设立帮扶基金或个人资助。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吸引社会、企业合作投资,整合有利的资助资源,形成资助助人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建议性思考

  (一)打好基础:精准认定

  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精准认定,关系到资助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在新生入校教育期间,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普及资助知识,让每一位同学知道国家对他们的关爱政策。评定小组要全面组织、认定、评审、监督各种资助类型,形成高效,务实的机构。学生根据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供加盖相关部门公章的贫困材料。评定小组成员要多收集民主意见、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学生平日的衣食住行进行观察、必要时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最终得出判断。

  (二)资金保障:引入企业、社会各界的投入

  资金保障,是学生资助工作在现实开展的基础。国家应持续加大对高校教育的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基础。高校也应该争取更多的帮扶资源,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奖助学金体系,建立更加多元的资助系统。帮扶资源在来自政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家、社会人士、就业扶持获得。在争取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不但解决了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压力,而且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多数受资助学生都怀有感恩之心,通过自身努力回报社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把受资助当作理所应当的,只顾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愿意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桢远.浅析精准脱贫下高校资助工作的“资”与“助”[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8(11).

  [2]牛晓峰.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7).

  [3]孙士强.大数据下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J].教育管理,2019(8).

  [4]李茜茜.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研究,2019(37).

上一篇:基于高职院校乒乓球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低成本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