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成效与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6 10:00

  摘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江苏项目组于2016-2019年在江苏省睢宁、邳州、阜宁、如皋、如东、赣榆、盱眙、泰兴、东台、溧阳、常熟、宜兴、兴化、仪征、泗阳、句容、涟水等17个重点区县145个乡镇的345个村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与收集,并向江苏省60个农业普查县(市)进行了优异资源的征集,通过这两种方式共收集到资源2820份,圆满完成了普查收集任务​‍‌‍​‍‌‍‌‍​‍​‍‌‍​‍‌‍​‍​‍‌‍​‍‌​‍​‍​‍‌‍​‍​‍​‍‌‍‌‍‌‍‌‍​‍‌‍​‍​​‍​‍​‍​‍​‍​‍​‍‌‍​‍‌‍​‍‌‍‌‍‌‍​。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和1979-198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工作,对收集的种质资源就地或异地保护,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及其特色资源[1]。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以及30年来未开展全国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致使我国种质资源本底不清,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等特有种质资源丧失严重。因此,对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第三次普查与收集,有利于进一步查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成效与建议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项目的组织 为了保证“行动”的顺利实施,江苏省成立普查行动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相关人员组成。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和各区县的种子管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征集,征集到的资源统一交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普查项目办公室,由项目办公室分发相对应的专业研究所进行保存、繁殖和鉴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江苏省农科院“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建江苏调查队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

  1.2 调查队的组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相关专业研究所抽调科技骨干组建江苏系统调查队,分为3队,分别由蔬菜所、经作所、粮作所相关负责同志担任调查队长,每队6人,人员覆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和牧草等研究领域,负责5~6个系统调查县的系统调查与资源收集工作。开展调查收集前,组织专题技术培训,使调查队员熟练掌握调查收集的工作技术和整个流程。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种质资源的种类丰富 本次行动通过普查和调查共获得资源2820份,按作物种类划分,粮食作物967份,经济作物291份,蔬菜作物1089份,果树411份,牧草绿肥62份,分别占收集总量的34%、10%、39%、15%、2%(图1)。可见,江苏省蔬菜和粮食作物资源较为丰富,占总量的73%,牧草绿肥资源极少。江苏省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地方种质资源极少,在前两次资源普查收集行动中,已基本收集入国家种质库,随着现代改良品种的推广,生产上很难发现地方品种。本次调查收集居多的主要是老百姓习惯留种的瓜菜品种、杂粮杂豆和一些果树品种。按资源类型划分,地方品种共2263份,占总数的80%,野生资源522份,选育品种35份,表明收集到的地方品种资源较多,而野生近缘种质资源较少,种植年代久远的选育品种极少。

  2.2 种质资源的分布 本次收集的作物类型较多,且不同物种的资源数量和分布差异也很大(表2),170种作物中有76种作物收集的资源数量低于5份,其中有41种作物仅收到1份资源,表明这些作物在江苏省分布极为稀少。与其相对的是收集数量排在前1/4的作物的资源数占采集总量的75%,其中豇豆、大豆、扁豆、高粱、南瓜、小豆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比较丰富,这些作物都是江苏省常见的作物类型,在当地栽培的历史比较悠久,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方类型,其品质、抗性和产量都经过长期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发掘利用价值。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加强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力度 江苏省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随着改良品种的推广,地方品种基本退出生产。江苏省是传统的种植业区,加之传统耕作栽培方式被遗弃,现存的牧草绿肥资源极少。本次调查获得的一些蔬菜、杂粮地方特色品种因其优良的品质或抗性优势在传统庭院栽培中仍有分布;桃、梨、柿、板栗是本省传统果树,由于是多年生植物,在乡间仍有一些零星分布。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推进,特粮、特经、蔬菜、果树生产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地方品种也将逐渐退出。另外江苏省农村种田人员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文化程度不高,储存条件简陋,地方品种资源随时有丢失的风险[4]。因此,非常迫切需要加强江苏省特异的地方品种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力度。

  3.2 扩大种质资源调查的范围 本次调查收集行动覆盖了江苏省主要生态区,抢救性收集了一批珍稀、特色种质资源,基本查清全省种质资源的分布、种类和多样性,但尚有部分市县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划为城区,如苏州的东山、西山,徐州的铜山等地区,这些地区资源也极为丰富,因此,应借助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有利时机,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考察范围,实现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全覆盖,使地方资源应保尽保。

  参考文献

  [1] 刘旭.四十年改革开放 几代人梦想成真——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40年发展巨变.中国种业,2019(1):1-7

  [2] 刘旭,李立会,黎裕,方沩.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农学学报,2018,8(1):1-6

  [3]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上一篇:水稻购种补贴政策在苏州市吴江区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2018年江苏省淮北地区夏播玉米品种展示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