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5 09:55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经济措施之一。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意义,指出了民族地区农业与乡村的特点以及农业与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提出民族地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适度现代化要素投入为中心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为中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体系; 民族地区; 路径探讨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范文还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从国家层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现代化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研究述评
近两年,我国政府和学界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对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开展了相关研究与论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步伐,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2]。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地方实践的焦点是农业现代化,强调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只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并不能代表整个乡村的发展。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振兴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3]。2014 年 1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说: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4]”。陈秧分等( 2018) 的研究认为: 国际经验显示,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发达的农业产业,一些国家因忽视农业保护与发展导致农民离农、村落凋敝,最终损害实体经济。国内实践表明,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仍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缺乏吸引力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仍然突出[5]。对此,国务院的文件指出: 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 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 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① 对于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李含琳( 2018) 认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是现代化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核心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经营体系的核心在于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6]。对于三大体系的构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2016 年 5 月 18 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7]。
二、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战略工程,农业发展则是重中之重。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单单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于城市的矛盾。
按照“木桶理论”,“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补齐“三农”工作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对于补齐“三农”工作的短板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民族地区的乡村与农业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新时代建设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后,乡村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提升,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条件[13]。本文中的民族地区特指民族八省区。③ 不同区域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人地关系以及文化特色塑造了资源禀赋的区域特征。
民族地区最缺的不是资源,也不是市场,是人才。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发展机会少,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实用性人才缺乏。农耕手段落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和靠天吃饭。同时,民族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且人民群众勤劳朴实。农业、畜牧业的历史悠久,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乡村民族文化气息浓厚。
四、民族地区农业及现代农业体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 一) 民族地区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民族地区农业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立身之本。农业依托乡村而存在,乡村发展范式变化推动农业发展思路的相应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牧业地区,农业兴则民族地区稳,农业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族地区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区、高原、草原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且呈现细碎化特征,但是森林、草地与湿地资源丰富,因此,民族地区有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丰富资源基础。
( 二) 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民族地区受其资源禀赋条件、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程度偏低,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民族地区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资金、资源、人才向城市流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长期处于“失血”状态。由表 3 可知,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依然很高,但是人均 GDP 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除了内蒙古以外其他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八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一个侧面说明,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对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有限,城镇化率低,城乡融合发展需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阎占定. 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N]. 光明日报,2018 - 07 - 24.
[2] 廖彩荣,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 6) : 795 - 802.
[3] 江维国,李立清,周贤君. 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J]. 社会政策研究,2018,( 2) : 146 - 155.
[4] 袁勃. 习近平的“三农梦”: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N]. 学习中国,2015 - 12 - 27.[5] 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18,( 1) : 20 - 26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