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 11”看农村电商发展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3 11:03

  内容摘要:深度观察我国农村电商在“双 11”中交易额的发展变化,比较部分县域依托“淘宝村”不断壮大起来的农村经济现状,可以抽象出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适应农业经济条件的农村电商发展的各种可行性路径,并构建起相关的理论模型,以期推动我国农村电商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双 11” 农村电商 淘宝村 电商脱贫 发展模式

  关于农村电商的论文范文还有从天猫双十一农村淘宝数据看农村电商发展前景,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从“双 11”看农村电商发展

  一、“双 11”的农村电商现状

  本文对“双 11”农产品交易额的数据分析发现:从 2009 年到 2016 年的 8 年时间,农特产品交易从 8.57 万元,急剧攀升到 35.97 亿元,增加了 41967 倍;农产品在“双 11”成交总额中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2016 年农产品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 3.06%(见表 1)。“双 11”农产品交易额发展的良好势头,充分说明了农产品同样可以成为“双 11”的重要商品。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了解到:截至 2016 年 12 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27.4%,数量规模达到 2.01 亿人,较 2015 年底增加 526 万人。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村网民在互联网交易领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亟待深度挖掘。

  二、历年“双 11”农村电商的发展

  2009-2010 年的“双 11”,农特产品交易额占比非常低。2011-2012 年的“双 11”,农特产品的交易额占比虽然已经显露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因产品无品牌、物流送不到等原因,农特产品网络交易的增长仍然乏力。 2013年,阿里巴巴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发展规划。一条是跨境电商,做海外贸易,这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另一条是“渠道下沉”,发展农村电商,这是“沉下去”激发我国农村市场的战略。

  农村电商成功案例发展模式分析农村电商的长足发展,促使电子商务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农村淘宝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九种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笔者从产品属性、形成路径、参与主体、发展动力、模式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了九种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见表 2)。

  (二)以参与主体为标准的四种分类模式

  第一种,个体农户主导的农村电商模式。典型案例见表 2 的揭阳模式和沙集模式。个体农户依托当地农特产品,在网上销售这些商品,是自下而上的一种内生性动力。其前提是要有一些有经验、有眼光、懂得电子商务的返乡知识青年的示范带动,激发其他农民的创业热情。政府可以在资金、资源、培训方面进行扶持,形成“自愿加鼓励,典型做示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带动其他农户效仿,并产生裂变,最终形成当地农村的规模化产业。

  第二种,由服务商主导的农村电商模式。典型案例见表 2 的遂昌模式、通榆模式。服务商可以把原来分散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农特产品生产的质量、规格,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从而形成商品品牌。服务商可以是第三方电商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电商协会、电子商务企业等,他们通过网络电商平台完成网上交易。

  服务商担负起渠道商的作用,让上游的生产端和下游的销售端都能够专注于各自最擅长的工作。这种模式是全产业链运作最有效的模式。

  第三种,以农村龙头企业、家族企业主导的电商模式。典型案例见表 2 的清河模式、博兴模式。农村龙头企业、家族企业植根农村,将原有的经营模式转型为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内贸与外贸并重的发展策略,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种,政府主导的电商模式。典型的案例见表 2 的成县模式、卢氏县模式、武功模式。这是通过政府牵头的社会公共机构(电子商务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精准扶贫机构等)为主体、电商专家跟踪指导开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寻找最佳的扶贫路径,以社群营销、微营销等方式将农户产品销往全国,最终形成规模化产业,带动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脱贫致富。

  三、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农民缺少足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当网民在网上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所以信息素养较差。不懂电子商务的知识,容易产生信息盲从和信息怀疑等现象;对诈骗信息缺少分辨能力,很多农民会采取“因噎废食”的方式,抵制信息工具的安装和使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很多农民不会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还是习惯用现金结算。

  (二)发展农村电商的新问题

  农特产品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不论是种植的,还是养殖的农特产品,都具有地域分散、生产规模小等局限性。有些农特产品虽然特色明显,但是却难以规模化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档次不高的印象,影响农特产品的整体销售。

  四、农村电商发展的可行路径探讨

  (一)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与建议

  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一般就是贫困地区:资源贫乏、交通闭塞、人才缺乏,家庭人均收入低下。这些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中心的“一把手工程”路径,如图 1 所示。以政府为中心,就是要县、镇(乡)、村三级领导班子的强力推动,具体的工作重心是:筹措建设经费、制定奖励扶持办法、动员农民加入电商企业或电商协会、吸引大学生当村官、组织金融或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加入农村电商帮助农民脱贫、引进电商平台或电商企业签订政企合作意愿书。

  (二)经济基础好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与建议

  经济基础好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有地理资源优势,农特产品也比较丰富,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优质的农特产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些地区的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是以农村服务商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如图 2 所示。

  参考文献:

  1. 谭乐义,谭利伟 .“淘宝村”再燃农村发展星火 [J]. 中国财政,2014(20)

  2. 雷建洪,苏继超,曹敏 .“农村淘宝”客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调查 [J]. 商场现代化,2016(13)

  3. 阿里研究院 .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 阿里研究院,2016

  4. 储新民,李厚廷 .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机制—基于“沙集模式”的拓展 [J]. 价格月刊,2013(12)

  5. 郁晓,赵文伟 . 生鲜电子商务县域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探究—基于遂昌 2.0 模式的剖析 [J]. 中国流通经济, 2016,30(4)

上一篇:从天猫双十一农村淘宝数据看农村电商发展前景 下一篇:产业链视域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