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11 10:14
摘要:以怀化市为研究对象,探索区域景观系统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综合发展模式,将区域景观系统同城市设计、旅游规划作为复合系统来梳理脉络,从区域旅游系统、区域线性开放空间系统、区域绿地公园系统、区域景观水系统和区域景观设施及标志系统来分析规划思路与设计策略。将景观作为触媒,打造基础扎实的全域旅游体系,引导城市朝新的景观化都市形态演化,为旅游城市景观系统化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区域景观系统;全域旅游;系统论;怀化市
全域旅游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强调的是产城融合[5],与区域景观系统结合,便是将旅游相关要素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再是把旅游业作为单一要素,而是与城市景观系统形成联动发展:景观系统作为旅游系统的部分物质基础,全域旅游理念与景观都市主义构成景观系统构建的价值导向,把城市景观系统和区域旅游业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统筹规划[6]。由此,形成区景观系统为主体,全域旅游作为系统驱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的系统脉络。
1研究区域概况
怀化是中国铁路网上的路网枢纽之一,2003—2030年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5省(市)边区的中心城市,建设成“山水绿都·田园花城”[7]。由怀化市1974—2017年的城市空间扩张历程(图3)可看出,其城市自组织发展呈现以鹤城为核心,向东向南、依河附河、十字放射拓展、团块填充的特点。城市化蔓延,导致城市蓝绿空间时空分布失衡,未能充分发挥景观作为基础设施的作用,且与全域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不协调。因此,在进行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时,应尊重怀化的山水城市基底、发展脉络、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其独特的景观空间层次与景观生态基底;结合“鹤中洪芷一体化”的区域融合背景,将“鹤中洪芷”核心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该区域内的景观系统层次梳理、结构优化与重点打造。
2区域景观系统作为旅游发展催化剂
区域景观系统与风景游憩系统在对象上存在交集,因此景观系统的构建可优化风景游憩系统结构,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怀化自然禀赋优良、人文资源丰富,但因长期处于周边张家界、湘西和黔东南的旅游阴影区,缺乏旅游吸引力。因此,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城市,怀化应充分利用其五省边区、交通发达、生态基底优良的优势,打造成地区旅游集散中心。而“鹤中洪芷”核心区域景观系统的构建,可以很好地将分散的风景游憩点联通,为区域的旅游形象塑造夯实基础,对内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对外可增强怀化作为旅游集散地的吸引力,打造基于区域景观系统的风景游憩系统,优化全域旅游体系。
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区域景观系统
研究区域的景观系统空间上形成“四区三环两轴两带、多斑块、多网络”的结构(图4)。“四区”指鹤城区、中方县、洪江市和芷江县;“三环”由郊区到市中心为环山风景道、环城风景道、城市风景道;“两轴”指两条交通辅助绿道;两带指太平溪与舞水河;“多斑块”指大型公园和分布式绿地;“多网络”指蓝绿网络廊道。以上景观要素与城市其他要素有机整合构成区域化、协同化、网络化的区域景观系统。
4结论与讨论
整体而言,风景道、城市景观轴线和主要水系构成整个景观系统的骨架与文化脉络,串联斑块绿地,使其成为城市“自然呼吸器”,其他绿道作为补充与蓝绿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景观网络,发挥区域景观系统的社会文化、自然生态效应,实现各子系统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与空间弹性更替。
再者,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区域景观系统变化在于:1)对象泛化,由市民扩展到游客;2)价值叠加,不仅满足游憩需求,而且赋予其旅游体验的吸引力;3)功能分异,大型斑块功能更复合,小型斑块趋向于针对某类人群,提升利用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线性绿地融合慢行系统,打破纯绿化的低效空间模式;4)建设模式转变,由“由上至下”的旧模式转化为“顺向控制逆向调节”新模式。
综上,在进行区域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时,要以景观格局与综合价值为导向,由三维空间到面到线再到点进行思考;将景观作为“巨系统”需要用跨领域策略,而不是某一专业的方案去解决景观系统病灶。全域旅游和区域景观系统的规划建设的结合将会是互利共赢途径,也与多规合一的价值导向不谋而合,会有极大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干峙. 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 城市规划,2002,26(2):7-18.
[2]王思元,荣文卓. 城市景观系统及其要素属性分类的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6,42(1):98-100.
[3]杜春兰.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5.
[4]徐倩,郑曦. 山水城市建构溯源:苏州山水体系与区域系统发展[J]. 风景园林,2015(10):85-91.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