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09 09:50

  摘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特别重要的一环​‍‌‍​‍‌‍‌‍​‍​‍‌‍​‍‌‍​‍​‍‌‍​‍‌​‍​‍​‍‌‍​‍​‍​‍‌‍‌‍‌‍‌‍​‍‌‍​‍​​‍​‍​‍​‍​‍​‍​‍‌‍​‍‌‍​‍‌‍‌‍‌‍​。为了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养老保险支出、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与老年人口比重这四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以上四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都能促进养老保险的支出,相对于城镇化,经济发展对于养老保险支出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养老保险改革制度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同时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使得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化进程相互协调。

  关键词:养老保险;城镇化;VAR模型

  关于保险的论文范文还有如何解决保险政策争议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

  一、引言

  在现有的文献中,对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关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和储蓄之间的研究,说明了养老保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李珍和赵青(2015)[1]、范黎波等(2017)[2]等学者认为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会对城镇居民消费模式产生微弱的挤出效应,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提高挤出了居民消费。二是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覆盖的研究。王晓洁和王丽(2015)[3]等学者认为城镇化进程加速会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增加养老保险金支出。三是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和福利效应的研究。Diamond(1965)[4]、殷俊和李媛媛(2013)[5]等学者对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中模拟现收现付制与部分积累制改革模式下的经济及其长期均衡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储蓄、劳动力参与率、工资收入等方面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阐述。

  鉴于此,本文选取城镇化、养老保险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根据已有文献,城镇化进程加快能够增加养老保险支出,经济增长也能对养老保险支出起促进作用[6]。然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能够判断城镇化水平、养老保险支出和经济发展这三者间的具体关系。因此,我们选用向量自回归VAR进行分析模型。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1)式所示:

  Yt=A0+A1Yt-1+A2Yt-2+…+ApYt-p+B1Xt+…+BqXt-q+Ut(1)

  (二)变量选取

  变量一: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的程度,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加快,农村人口大范围向城镇转移。198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26.21%,而到2016年这一指标达到54.35%。

  变量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全国总人口就得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使用人均GDP这一指标是为了进行更加客观的衡量,消除因人口基数过大所带来问题,更清晰地表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1989年我国人均GDP仅有1536元,到2016年则增长到53935元。

  变量三: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考察人口年龄构成、反映人口老化度的指标之一,是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比重有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负担加重,对养老保险支出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200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1%,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8%。老年人口比重增大会同时增加养老保险支出的负担,同时影响劳动力供给水平,对经济发展也产生间接影响。

  变量四:城镇职工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而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能够清晰明确地反应我国实际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养老支出的重要指标。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计量,本文用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除以城镇职工的人数得到城镇职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1989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仅为118.8元,1996年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31元,在2016年达到31853.8元。

  前述相关变量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使各变量的统计口径相对完整和一致,本文选择了从1989-2016年人均GDP、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老年人口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城镇职工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人均GDP、老年人口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这四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基于建立的VAR(3)模型以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养老保险支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经济发展会对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产生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与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打下了基础。为了更好满足退休人员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飞速增加。根据历年数据可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这意味着劳动力比例减少,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给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带来财政压力,也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二)城镇化会促进养老保险支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城镇化水平也是城镇职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在方差分解中,后期的城镇化水平对城镇职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贡献率还大于老年人口比重对城镇职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贡献率。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使得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有所提高,进而影响基本养老保险支出。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对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应该推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同时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目标,养老保险制度应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并且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应当基于社会福利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的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提高广大退休人员的生活幸福感,继而间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二)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要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在城镇化发展过慢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养老保险支出总额相对较少;在城镇化发展过快的地方,老年人口大量聚集,养老保险支出面临巨大挑战。为此,要根据当地的城镇化状况,因地制宜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构建更为和谐公平的社会养老环境。需要创新和重构以养老保险为重心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引导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8]。

  参考文献:

  [1]李珍,赵青.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挤进了居民消费吗?——基于城镇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4):102-110+158.

  [2]范黎波,杨金海,黄铄婷.社会保障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吗?——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反事实分解方法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3):49-59.

  [3]王晓洁,王丽.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于中国200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5(11):75-87.

  [4]Diamond P.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1126-1150.

上一篇:人工智能赋能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研究 下一篇:民间借贷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