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不良行为纠正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06 09:56

  摘要:欲望的轻易满足是导致幼儿任性的主要原因,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忍耐,是从根本上扭转其任性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必经一课。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会克制;幼儿成长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还有幼儿教育论文提升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策略,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幼儿教育中的不良行为纠正

  1案例简介

  亲戚家有一位3岁幼童朵儿,因2岁时身患哮喘,体质欠佳,生病时身体不舒适常常乱发脾气,父母看着心疼,就放任小孩胡闹,一味地满足其无理要求。其实,一开始孩子确实只是因为难受而哭闹耍赖,但是,朵儿逐渐感受到了哭闹的好处,以致在后来只要一不顺心就拿出“哭闹”一招百试百灵之后,更是频繁使用。家长感到困惑的是,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并未表现出在家中那样无理取闹的情景,朵儿也从来没有与其他孩子发生过冲突事件。亲戚认为,平时朵儿与小区中的小孩玩耍的时间毕竟有限,再过2个月,朵儿就要上幼儿园了,整个白天都要与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相处,如果也是动辄乱发脾气,那么她的蒙学生涯的开启就太糟糕了。为此,朵儿家长希望笔者在今年暑假到她家对朵儿进行幼儿园预备教育。在与朵儿家长协商、沟通之下,形成了一份针对朵儿的暑假教案提要,双方达成共识,遵循教案基本原则,努力让这位家中的刁蛮公主转型。于是,今年暑假周一至周五,笔者以表舅的身份全权行使幼儿园教师的职责,天天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去朵儿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从教实习之路。

  2案例定性分析

  处于自主行为能力发展期的幼儿,因为自我意识还不够健全,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评价,加上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欠缺,心理上或多或少承受着焦灼不安的不良情绪,负性情感的淤积使幼儿借助平和的自然方式输出的路径受阻,哭闹便成为其强烈的非自然的宣泄手段。

  3问题关键点

  由于3岁孩童的表达能力有限,朵儿对于外人不能及时满足其要求而且不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情绪波动尚能克制。而对于情感上特别亲近的家人,就认为自己提出某种需求家人理所应当支持,因为自己需求实现不了的切肤之痛家人也理所应当感同身受,所以,委屈便由此产生了,大动肝火的哭闹情景一再出现了。

  4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其实,在笔者走马上任伊始,笔者就告诉她:通过哭闹就指望实现自己的愿望是不可取的,要尽量用语言来表达,告诉请求满足你愿望的对象为什么要让你实现这个愿望。对于3岁的幼童来说,自己想要“这样”的欲望非常强烈,而大人却故意对着干偏偏不让自己“这样”,于是,自发本能的情绪激动,声嘶力竭地哇哇大叫,虚张声势的满地打滚,由萌发时尝到甜头后就成为常态。现在突然让朵儿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模式确实有难度。但笔者还是不遗余力地坚持这么做。每次朵哭闹后平静下来,笔者总是极其有耐心地引导她表述刚才为什么那么伤心,哪怕她说得结结巴巴,笔者也从不打断,微笑着点头鼓励她继续大胆地说下去。因为朵儿在陈述时表情丰富,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只要足够耐心,她想表达的意思倒是能够让人明白。孩子的思维常常有异于成人,所以听完朵儿的陈述,笔者会在尊重她的想法的前提下,跟她说明道理。“总算明白朵儿为什么这么想……不过,你这个愿望还是不能满足你,因为……”这是在她说出理由之后还是不能满足其愿望时常用的句式。一般情况下,如此沟通三到五次后,笔者会用“朵儿说服我了,来,我们一起来……”这种句式来鼓励朵儿学会用心平气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有效达到沟通目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5结语

  为期两个月的从教经历,让笔者欣喜地看到了朵儿的蜕变。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无独有偶,中国自古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民间谚语。无论是西方的学者,还是东方的民间,都不谋而合地阐明了培养处于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灵美.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7(8):233-234.

  [2]邵美涵.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分析[J].职业技术,2017,16(9):80-82.

  [3]李莉.家庭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262-263.

上一篇:驻保高校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