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防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8 09:17

  摘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大等特点,各生理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主要危害母猪和仔猪;患猪症状明显,病理变化突出,易继发感染​‍‌‍​‍‌‍‌‍​‍​‍‌‍​‍‌‍​‍​‍‌‍​‍‌​‍​‍​‍‌‍​‍​‍​‍‌‍‌‍‌‍‌‍​‍‌‍​‍​​‍​‍​‍​‍​‍​‍​‍‌‍​‍‌‍​‍‌‍‌‍‌‍​。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可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的预防措施,对患猪应采取抗病毒、防感染和保健等综合措施以控制该病的蔓延​‍‌‍​‍‌‍‌‍​‍​‍‌‍​‍‌‍​‍​‍‌‍​‍‌​‍​‍​‍‌‍​‍​‍​‍‌‍‌‍‌‍‌‍​‍‌‍​‍​​‍​‍​‍​‍​‍​‍​‍‌‍​‍‌‍​‍‌‍‌‍‌‍​。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

  关于禽病的论文范文期刊还有《养禽与禽病防治容易发表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0 引言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以妊娠母猪繁殖机能障碍及各生理阶段猪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于2006年在我国首发,并迅速蔓延到全国。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死亡率可达30%以上,对养猪业危害严重[1]。笔者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HP-PRRSV)特征,该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患病猪的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以及对该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特征

  PRRSV属于RNA单股正链病毒,该病毒归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RNA链长度约为15kb,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5~65nm;外形呈球形,有囊膜包裹,表面光滑,囊膜表面有纤突[2]。HP-PRRSV是由PRRSV突变而来,对猪的致病性明显增强,其可能是由于氨基酸突变造成了PRRSV毒力发生改变[1]。根据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将该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2个基因型。我国分离出的毒株属于美洲型。

  2 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猪蓝耳病毒只感染猪,其它动物不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主要危害母猪和仔猪[3]。带毒猪和病猪及其污染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分泌物、粪便和尿液中,可通过呼吸、采食、交配等行为和途径进入体内,在黏膜、肺和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进入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2];还可通过胎盘在母子间垂直传播;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可通过猪体间的接触感染本病。若猪场卫生条件差、调运频繁、饲养密度大等容易造成本病的暴发和流行[3]。

  该病流行的特点是:猪群突然发病,感染率高;病猪初期表现高热,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较低,且呈地方性流行[4];隐性感染病例较多,隐性带毒母猪所生仔猪长期带毒,在猪群中呈持续感染[5];疫病流行时,母猪表现流产、产后不发情、受胎率下降等;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其他疾病[5]。该病易与伪狂犬病、猪瘟、传染性胸膜炎等发生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3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迅速升高至41℃以上,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状或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耳部发紫,在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或呈丘疹样[2]。患猪便秘、尿少[6]。妊娠母猪若是在妊娠后期发病,会出现后肢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会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弱仔等现象的发生[3];部分新生仔猪有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轻度瘫痪等症状,初生仔猪的死亡率明显升高[3];少数母猪表现为胎衣滞留、产后无乳和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仔猪感染表现出败血症[6];具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等,还表现打喷嚏、嗜睡、腹泻、后肢麻痹等;感染猪群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高达80%以上,断奶后仔猪日增重降低而死亡率升高;耐过猪生长缓慢,并易继发其他疾病。育肥猪感染临床症状较轻,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耳背面和边缘、腹部和尾部等处皮肤出现深紫色斑块;感染猪易继发感染,严重者也可引起死亡。种公猪一般发病率较低,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运动障碍;射精量减少且精液质量下降;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较长时间,使精子出现畸形。

  对病死猪剖检,肺有出血、坏死;脑膜有瘀血,脑组织软化明显;喉头、气管、心脏、肝脏、胃肠道有明显出血性坏死灶和渗出性炎症;肾脏呈灰黄色,表面有出血点;膀胱表面有出血点;脾肿大,表面有梗死灶和出血性坏死灶;扁桃体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仔猪胸腺萎缩[2];显微镜下可见间质性肺炎病变。

  4 诊断

  根据患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猪表现发病突然,死亡快,病程一般在1周以内[6]。剖检可见许多内脏器官出血、坏死。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此病,可采病猪血作HP-PRRS胶体金测试,若呈抗原阳性可判为此病[7];可采用PCR、荧光定量PCR和LAMP等,检测蓝耳病特异核苷酸序列,阳性者可确诊[6]。另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也可用于该病的诊断[2]。

  5 预防措施

  养猪场的选址是防疫的第一步,应选择既交通便利又地势高燥的地方建场,应远离公路和居民区,猪场附近不应建造其他养殖场,这样既防止疫病传播又有利于防疫。要严格禁止外部人员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下应彻底消毒后方允许进入,并做好进出登记;本场工作人员进入饲养舍应更换工作服并严格消毒;车辆进入时应先在消毒池消毒。另外,本场技术人员不得服务于其他养殖场[8]。要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圈舍要保持良好通风,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保证猪均1 m2的活动场地,圈舍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无异味,每周要带猪消毒2~3次;所喂饲料要干净、营养丰富,严防饲料霉变;要保证饮水水源清洁,脏水、污染的水或长时间放置的水不能供猪只饮用[9]。在生猪饲养场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肥猪出栏后,应对猪舍进行全面冲洗消毒,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后用喷雾或熏蒸法消毒;消毒后2周才可放入下一批育肥猪的饲养。

  养猪场在引种和购买仔猪时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饲养制度,不能仅凭外表症状观察确定引入个体,必须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不是带毒猪方可引进[7]。要杜绝从疫区引种,禁止引入病毒阳性或抗体阳性种猪。新引进种猪应隔离饲养30 d,若无异常表现才可解除隔离放入大群使用[5,7]。

  预防本病应严格遵守疫苗免疫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6]。应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并严格免疫接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弱毒苗免疫效果较好,而灭活苗安全性较好[2,3]。一般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每次用量为仔猪2 mL、成年猪4 mL。正常接种后30 d应加强免疫1次,种母猪在配种前应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70日龄后,每间隔5个月要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首免后3周再加强1次[5]。要注意疫苗接种只能用于健康猪,而不能用于发病猪的治疗[6]。若是母猪已感染患病,应推迟1个泌乳期配种;对患猪所产胎衣和病死仔猪应立即焚烧,并对全群进行灭活疫苗接种,使全群建立起确切的免疫力;新生仔猪断奶后,应采用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免疫,对病猪待过的地方进行全面消毒。

  6 治疗措施

  对HP-PRRS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和对症治疗的方式,抓住“抗病毒、防继发感染和保健”三个关键点,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原繁殖,使用抗生素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6]。首先应对发病猪隔离,对场地和用具彻底消毒,封锁猪场,控制人员和货物出入;其次是对健康猪用HP-PRRS弱毒苗紧急接种,对症状较轻者肌肉注射解热类药物,同时注射抗菌素类药物[7]。要严把市场检疫关,控制病猪流入市场[5]。有研究表明替米考星在猪蓝耳病防治中具有良好作用,许多中药对抵抗HP-PRRSV感染有重要作用[2]。

  对患病母猪产道进行清洗后注入青霉素可预防再次感染。若患病猪高热不退,可按1 000kg水中加入复方花青素1 kg、牛黄酸2 kg、阿司匹林1 kg的比例配水,让其连续饮用3~5 d;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和适量维生素,可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7 结语

  养猪集约化程度越高HP-PRRS的防控难度就越大。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卫生消毒制度,创造良好的生猪饲养环境,降低其感染疫病的风险;要有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饲喂全价日粮,提高猪群免疫力;对患病猪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积极治疗,控制疫病传播,以降低其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Zhao Kuan,Gao Jia-cong,Xiong Jun-yao.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新进展:毒力相关氨基酸位点的发现[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40(7):663.

  [2] 陈泽芳,赵爱莉.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7(3):1-3+6.

  [3] 王斌卿,卫广森,朱国坡,等.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疫苗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1):9-10.

  [4] 周海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预防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5):33-34.

  [5] 韩成华,杜德刚,孙垂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现状与免疫防控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1):131.

  [6] 田永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2):108.

上一篇:贮藏方式及时间对鹌鹑蛋品质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我国饲料加工机械的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