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孵化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07-31 11:19

  文章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导师制的专业人才孵化,并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试点,探讨了孵化路线及孵化过程,实践了“3重1厚”的人才培养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考试(中考版)

  《考试(中考版)》杂志中考版是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协办的国家级杂志。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考试杂志社原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办有高中版和初中版两份杂志。今年10月均改为高考版和中考版。 中考版共刊出11期,前10期为初中版,第11期为改版试刊号。

  隨着经济科技的发展,IT应用几乎触及社会的每个角落。金融、电信、电子商务、欧美及对日外包等行业和领域的迅猛发展,带来软件开发人员需求数量的大幅增长。据统计,到2016年,中国IT各类人才缺300万,而国内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仅30万,即每年存在近百万的人才缺口。虽然IT业人才需求旺盛,但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并未因此而攀升。近观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招生及专业对口就业率都属于萎靡的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1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类高校都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众多独立学院紧跟母体院校的步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例如,许多课程都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实践教学都提倡“项目式”。但改革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毕业后失业、改行的学生居多。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大致如下:

  (1)重任务下达,轻兴趣培养

  “项目式开发”的本意是想通过大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是任务的下达没有兼顾、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任务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技能,反而导致抵触情绪的滋生和课程漫无止境的重修。

  (2)重任务数量,轻案例更新

  “课程设计”一般都选取大量的经典实践素材,同时,许多独立学院还开展了不少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从未考虑过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以致造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3)重技术传授,轻综合培养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这些年来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践过程侧重的是个人技术提高,忽略了学生沟通、合作、协调、组织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4)重项目研发,轻基础知识

  独立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普通应用型人才,在注重项目开发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强的前沿学科,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也要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2基于导师制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孵化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基于导师制的专业人才孵化,并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试点,实践了“3重1厚”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2.1孵化路线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一样,它是一种教育模式,始于牛津大学,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孵化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将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整合多种资源,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培养,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更具实效性。文章将两个理论结合,产生了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孵化路线如图1所示。

  孵化前期,通过讲座、参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航,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此阶段要求导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其“量体裁衣”,即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制定培养计划;孵化中期,通过竞赛巩固基础知识,实训、见习提高动手能力,项目开发把课内外知识结合,学会团队合作,此阶段导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培养计划,重视学生学习、沟通、合作、协调、组织等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培养;孵化后期,导师要把握学生实习动态,从专业角度做好就业引导工作。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还应抓好学生梯队建设,完成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

  2.2孵化过程

  人才孵化分三步走,如图2所示。整个过程需要导师进行催化,所以第一步是“选导师”。首先,由教研室向学生公布导师的相关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填写“导师选择表”,表中要填3个导师和3个方向,类似于高考的志愿填报;最后,待汇总收齐全部同学的志愿后,由导师进行反选。为公平起见,采取轮流选择的方式,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个老师或者某个方向被集中选择的情况,这时可根据学生所填的志愿顺序进行调整分配,最终每位导师一个年级所带的学生人数为3-6人。

  1)基于导师制的日常指导。当完成“选导师”后,人才孵化正式开始。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导什么?怎么导?”。第一步,学生应向导师提交以学期为单位的学习计划,导师结合学习计划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指导计划。一般地,教研室会建议按照以下框架进行:大一,尽量不挂科的前提下,着重抓静态网页设计、程序设计基本功和算法;大二,引导专业方向选择,抓好相关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大三,以实际小项目为依托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成就感;大四,把关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进行专项就业指导。第二步,导师根据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分阶段指导,指导的途径依托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基本功的巩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以考虑让学生申报类似区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参加校企联合授课的短期实训;毕业实习应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以拿offer的方式进行,以便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导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以毕业条件为基本出发点督促其完成学业及择业。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我们要求导师与所带学生至少每两周交流一次;形式上,要求每次填写“导师指导记录本”,记录指导的内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

  2)基于导师制的拔尖指导。考虑到孵化进展和质量的差异,我们在学校里专门申请了一个场地成立软件人才孵化中心。拔尖人才的孵化依托于软件人才孵化中心进行。首先,有两种方式可以进入中心,一是面向学生征集孵化项目,学生与导师商量后以提交项目的方式申请,若项目通过评估,可进人中心;二是导师推荐方式,基于兼顾公平的原则考虑,每位导师有一个推荐的名额,即使用该名额的学生或项目组不需要经过评估直接进入中心。不论何种方式,进入中心就意味着项目进入孵化期。然后,每个孵化项目组按自己的计划,遵循企业项目评估标准开展工作。每学期,中心会面向中心成员安排定期的技术讲座和不定期的技术答疑。一般,一个项目的孵化期为一年,项目孵化半年后会进行中期检查,若检查通过则项目进入孵化成熟期,不通过就中止对该项目的孵化,项目组人员需离开中心。最后,项目孵化期满,中心会组织相关人员对进行项目的验收。孵化出壳中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推荐企业合作资格或推荐其项目组成员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发,同时可置换相关选修课课程的学分。

  3基于导师制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孵化效果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12年起开始进行基于导师制的专业人才孵化的探索,到目前获得了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6项,各级学科竞赛奖励56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均名列广西独立学院前茅,同时,2015、2016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均超过50%。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在导师的督促及孵化的催化作用下,培养的人才更适合行业需求,也使得专业能够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应用 下一篇:浅析文化误读与翻译改写的关系